日前,一則“中國宣布在核燃料回收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新聞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媒體報道稱,我國科學家近日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后的核燃料鈾和钚材料回收,由此將使鈾利用率提升60倍。分析人士認為,這項技術的突破意味著中國核電應用前景看好,但真正達到商業(yè)化應用還有待時日。
核電應用前景大幅提升
面對日益緊張的能源供求矛盾,中國已決心在“十二五”期間加大核電投資力度。但原料鈾的供應限制成為中國發(fā)展核電的重要瓶頸。
此前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2020年中國實現4000萬千瓦的核電產能,國內對天然鈾的需求將增至6000-7200噸。而即使所有規(guī)劃中的國內鈾礦全部投入運營,且滿負荷運轉,中國屆時也只能生產2400噸天然鈾。
但隨著元旦期間一則“中國在核燃料回收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消息出爐,鈾原料問題似乎在一夜間迎刃而解。
據介紹,該技術的專業(yè)名稱為“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技術”。所謂乏燃料是指核電站經過燃燒更換下來的燃料組件中還有96%到97%沒被使用過的鈾。這部分在堆內經中子轟擊發(fā)生核反應后的剩余物質經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可以被重新利用。而乏燃料后處理指的就是對目前核反應堆中卸出乏燃料中所含的96%有用核燃料進行分離并回收再利用,這是一種閉路核燃料循環(huá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此前,只有美國、法國、英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核燃料回收技術,可以分離和回收未被使用的鈾和钚,減少浪費,以及從安全角度出發(fā)封閉核循環(huán)。通常,這些國家的核燃料回收過程被認為是一種國家機密,不能共享。
而我國則早在24年前就開始了這項技術的研制。但由于核燃料循環(huán)利用的操作過程異常艱難,需要對有極強核輻射、對人體有致命傷害的元器件進行剪切、分離、提取、提純等,整個研制過程步履維艱。經過24年的反復試驗,該全套技術終于在近期獲得突破。
“掌握了這項技術后,我國就成為國際上極少數幾個能夠形成核燃料循環(huán)的國家之一。我們將能夠擁有話語權,甚至還能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中國核工業(yè)集團總經理孫勤說。
顯然,對國內方興未艾的核電市場而言,這一技術突破解決了核電發(fā)展的后顧之憂。而如果該技術進入商業(yè)化,則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原料將不再成為發(fā)展核電的首要障礙。
商業(yè)化利用還有待時日
盡管媒體報道頗為鼓舞人心,但在不少業(yè)內人士看來,這一步真正實現商業(yè)化還有一個過程。更有專家對“中國鈾資源可用3000年”這一結論持保留意見。
“乏燃料后處理只是提高核電燃料利用率的第一步,完成鈾閉合回路利用仍然依賴快堆技術的發(fā)展。而目前的技術能力離60 倍燃料利用率提升仍然很遙遠?!眹鹱C券分析師張帥說。
他指出,乏燃料后處理只是實現最終的燃料閉合回路循環(huán)的第一步。但如果只將后處理得到的鈾返回壓水堆中使用,則僅僅只能節(jié)省30%左右的天然鈾,僅相當于提高燃料利用率1.4 倍。只有當將燃料閉合回路擴展到快堆,實現钚的利用,才能大幅提升燃料利用率50-60 倍。而快堆目前仍然處于技術培育期,預計實現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運作可能要等到2030 年。
“燃料問題雖然嚴峻,但開采力度的增加和全球收儲的不斷進行緩和了供應緊張的預期?!睆垘浿赋?,雖然目前中國年產900 噸的鈾礦不足以滿足每年2000 噸的需求,但隨著鈾礦資源開采力度加大以及中核集團、中廣核在全球的鈾資源收儲,鈾礦供應瓶頸問題將逐步緩和,“我們認為對核電而言,鈾礦問題已降到了安全性和三代國產化問題之后”。
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前任所長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對“中國鈾資源可用3000年”這一結論持保留態(tài)度。
“就算在發(fā)達國家也未聽說‘鈾資源可用3000年’的說法,因此這個目標是否真能實現還有必要進一步論證?!痹撍L說。
他建議大型核電集團或相關部門就此事作出回應。
另有業(yè)內人士指出,相比放射性燃料的一次性使用(即用完就作為核廢料填埋),循環(huán)利用核燃料也會大大增加成本。
盡管如此,技術突破對核電市場而言仍是一個不錯的利好。張帥認為,從今年起的三年內,核電設備制造行業(yè)將進入設備交付高峰期,訂單將逐步轉化成銷售收入。按照對各個核電站設備交付的測算,預計今年設備行業(yè)收入同比增長約100%,明年增幅在50%。同時,隨著規(guī)模效應的顯現,核電毛利率也將逐步提升。
“目前,行業(yè)存在兩種類型的投資機會:一是擁有大量在手訂單的行業(yè)優(yōu)勢企業(yè):隨著設備集中確認期的到來,此類企業(yè)收入將穩(wěn)步提升,同時規(guī)模效應也將全面增強企業(yè)的盈利能力,這類標的可關注東方電氣。”張帥說。
其次,他指出,三代核電國產化帶來的細分子行業(yè)機會也值得重視。由于大多數此類產品處于國產化研發(fā)期,實質性盈利貢獻尚需時日。但這類企業(yè)體量較小,具備較大的業(yè)績彈性和成長性。他建議關注浙富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