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殺入機器人新戰(zhàn)場:AI巨頭們加速“具身智能”競賽

時間:2025-10-15

來源:工控網

導語:10月8日,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大語言模型負責人林俊旸在公開平臺表示,阿里已在內部成立“機器人與具身智能團隊”,旨在將多模態(tài)基礎模型轉化為具備物理世界交互能力的智能體。

  10月8日,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大語言模型負責人林俊旸在公開平臺表示,阿里已在內部成立“機器人與具身智能團隊”,旨在將多模態(tài)基礎模型轉化為具備物理世界交互能力的智能體。

  這意味著,阿里正邁出向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方向延伸的重要一步——AI巨頭的競爭,正在從算法模型走向實體世界。

  據悉,這支團隊隸屬于阿里核心AI部門“通義千問(Qwen)”,由林俊旸親自帶隊。他曾主導開發(fā)旗艦大模型Qwen3-Max、QwQ-32B等多個旗艦模型,目前任阿里巴巴達摩院高級算法專家。

  據透露,該團隊目標是將多模態(tài)基礎模型升級為“基礎智能體”,通過強化學習、工具調用和長時序推理能力,推動AI從虛擬世界向物理世界延伸。技術方向包括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控制及AI與實體硬件的融合。

  這并非阿里的首次硬件探索。過去,阿里曾在天貓精靈、菜鳥無人車、倉儲機器人等領域展開嘗試,但這些項目更多屬于“點狀探索”。如今,隨著通義千問模型能力的成熟,阿里正嘗試把AI能力重新整合成一條完整鏈路——從模型到行動、從虛擬到具身。

  01 從模型到實體:AI巨頭的集體“具身化”

  阿里的入局,正處于一個行業(yè)關鍵拐點。2025年以來,“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為AI發(fā)展的新核心詞匯。它代表人工智能不再停留在語言、圖像、語義層面的理解,而要具備感知、決策與行動的能力,成為能在物理世界中執(zhí)行任務的“智能體”。

  這股潮流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10月8日,軟銀宣布將以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5億元)收購ABB工業(yè)機器人業(yè)務,強化軟硬一體的智能機器人布局;

  英偉達推出Project GR00T通用機器人平臺,瞄準AI計算與具身智能融合;

  據行業(yè)透露,特斯拉加速推進Optimus人形機器人進程,已進入裝配線測試階段。

  曾有公開報道顯示,Figure與OpenAI在此前曾展開合作,共同探索驅動機器人智能的模型訓練,但兩家公司在2025年出現合作關系調整,Figure 近年也在推進更多自研模型路徑。

  在國內,巨頭們同樣在加速布局:

  據公開信息,阿里云于 2025 年 9 月參與并領投了深圳初創(chuàng)公司自變量機器人(X Square Robot)的 A+ 輪融資,金額約為 10 億元人民幣(約合 1.4 億美元);

  字節(jié)跳動正在推進“靈動體計劃”,探索人形機器人與AI協(xié)作系統(tǒng)

  京東依托其智能物流體系發(fā)展嵌入式智能體與倉儲機器人;

  百度則結合Apollo自動駕駛與文心大模型,在自動駕駛與具身AI融合上持續(xù)探索。

  業(yè)內觀察認為,AI巨頭們已普遍意識到:大模型的下一步,不是更會“說”,而是更會“動”。具身智能正成為新的戰(zhàn)略高地。

  02 AI產業(yè)的“物理化”階段

  具身智能是一場新的AI技術革命,也將推動機器人產業(yè)鏈進入新周期。AI若要在現實中落地,必須實現與傳感器、伺服電機、控制系統(tǒng)等硬件的深度協(xié)同。這意味著上游零部件、核心器件及制造環(huán)節(jié)將迎來新一輪技術升級與市場機會。

  業(yè)內分析指出,具身智能的發(fā)展將帶動三大方向的產業(yè)協(xié)同:

  硬件層面:包括高精度傳感器、輕量化伺服驅動、高能效電控與散熱系統(tǒng)等關鍵技術的突破;

  制造層面:對高可靠性組裝、精密制造與柔性生產提出更高要求;

  系統(tǒng)層面:AI模型、控制算法與機械執(zhí)行系統(tǒng)的融合,將成為未來機器人智能化的核心競爭力。

  在此趨勢下,具身智能產業(yè)鏈從AI算法、機器人本體到上游核心零部件,都有望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技術生態(tài)。這種分層結構,正如智能手機產業(yè)早期那樣,正在孕育新的產業(yè)周期與增長空間。

  從全球視角看,AI機器人正被視為繼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代計算平臺。英偉達CEO黃仁勛曾表示“AI與機器人是公司“萬億美元級”長期增長機會的關鍵方向。” 而馬斯克也多次預測,從長期維度看,人形機器人價值將超過電動汽車。

  03 結語

  總體而言,阿里巴巴的入場,讓我們看到AI巨頭的競爭正進入“軟硬融合”新階段。具身智能正在從科研概念走向實際應用,逐漸成為下一場產業(yè)變革的起點,并有望推動新的技術鏈、供應鏈與產業(yè)鏈格局加速形成。


AI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wangxinlc.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