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人駕駛汽車逐步實現(xiàn)商用,交通安全狀況有望得到大幅改善。不過,在新的交通環(huán)境下,行人如何與無人駕駛汽車進行溝通,以保障過馬路時的安全,成為一個新的熱點議題。
隨著無人駕駛汽車開始成為道路上的固定裝置,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保護行人的安全。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但標準尚未設定。
目前,行人有兩種方法可以安全地過馬路:一種是等到周圍沒有汽車接近時,這種情況下有足夠的時間過馬路,另一種方法是與迎面而來的司機進行溝通。隨著美國道路上行人死亡人數(shù)的攀升(自2010年以來上升了25%,在2015年死亡數(shù)字超過了5,000人),無人駕駛汽車的到來帶來了改善這一悲慘安全記錄的承諾。
不管我們是在人行橫道上,還是在交通信號燈處,或者只是走在路中間,我們從小就知道,與開車的人進行眼神交流是很重要的。但這在無人駕駛汽車上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即使有人坐在駕駛座上,這個人也會是乘客,對汽車的行為幾乎沒有,或者說完全沒有控制。而且,這名乘客可能還在忙著工作、看電影、打瞌睡,根本沒有理會汽車前方的情況。
人們和汽車需要以其他方式進行交流。目前這一點上還沒有通行的做法。我自己以及許多科技公司、汽車制造商和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研究,都在探索使用不同類型的視覺信號來達到這一目的,類似于司機朝對街的行人揮手示意,或者用汽車的前燈來發(fā)出信號表示讓路。結果證明這是相當復雜的。
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在于,當人們意識到無人駕駛汽車靠近時,人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交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學者們最近在公共道路上行駛的汽車上了新聞,汽車上的司機經(jīng)過精心偽裝,讓人以為汽車似乎是無人駕駛的(實際上是由人駕駛的)。杜克大學人類和自治實驗室的一個團隊也在研究無人駕駛汽車將如何與行人溝通。
盡管在當今的交通運輸領域,聯(lián)邦政府對行人交通信號燈有相關指導規(guī)定,但目前還沒有針對車對人交流的標準。建立這方面標準很重要:在全國的交叉路口設置常見的交叉信號會讓行人和司機都更安全。但我們還不知道什么方法最有效。
或許是在車頂或前保險杠上設置標記,或在他們中間的某個地方設置一個能發(fā)光的標記,但標記上寫什么內容呢?它是否需要用多種語言,或者人們是否應該通過一個標準的非文本符號,就像機場的那些符號一樣,這樣任何人都能理解。又或者播放一種聲音,亦或是一段音樂?無論標記是什么樣子,它都必須讓不同年齡層、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夠理解。
在一條雙車道公路上,一輛車上設置一個“可安全通行”這樣的文字短語對一個行人來說應該是可行的。但還有很多更復雜的情況:比如當你穿過一條四車道的道路時,“可安全通行”能否保證另一車道沒有車駛來?當多個行人從街道的兩側穿過時,哪輛車的“可安全通行”是傳遞給他們的?
這些標記的外觀也很重要。如果像“可安全通行”這樣的信息要在100英尺的高度清晰地閱讀,這是我們目前的固定交叉信號的標準,字母至少要有6英寸高。這就需要把它們放在近四英尺寬的屏幕上。如果標記要設置在移動的車輛上,那么信息牌可能需要更大。
當然,如果沒有人看的話,標記是沒有用的。這是我們去年完成的一項研究提出的一個問題,我們將一輛面包車前的不同類型的顯示屏進行了比較,并且我們將車輛偽裝成沒有人類司機的樣子。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12%的行人使用顯示屏來幫助他們決定何時過馬路。大多數(shù)人都依賴于他們過去的過馬路方法,比如評估迎面而來的車輛的速度和距離,以確保他們有時間穿行。
隨著人類駕駛汽車普及度的降低,像我們這樣的實驗室,以及弗吉尼亞和加利福尼亞的實驗室將繼續(xù)研究行人的反應,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確保每個人的安全。這些努力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遇到科學家偽裝成汽車座椅駕駛的車輛。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