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發(fā)的三代核電技術正急切盼望著證明自己的機會。中國從美國引進的三代核電技術AP1000尚不適宜批量建設,建議優(yōu)先核準建設國內已自主開發(fā)的三種三代核電機型。這三種國產三代核電機組分別為:中核集團研發(fā)的ACP1000、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研發(fā)的CAP1400、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聯(lián)合研發(fā)的“華龍一號”。他在文中建議,國家能源局盡快核準早就上報備案并已列入核電新規(guī)劃的自主化三代機型示范項目,發(fā)給路條使企業(yè)能開展后續(xù)工作。目前正值核電相關問題的決策過程之中,此時出現(xiàn)技術路線爭論可能導致決策延后。但張祿慶表示,并非希望引發(fā)爭論,而是希望讓市場來選擇技術。
AP1000仍是主線
“我并不是反對AP1000。”“我是說先把現(xiàn)在AP1000遇到的問題弄清楚,不要急著建新的機組,以后再建也不遲”。2006年,中國決定引進美國西屋公司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并于2009年陸續(xù)開工建設了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兩個示范項目,共計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張祿慶指出,AP1000開工以來,由于存在較多設計修改及主設備拖期的原因,工期預計拖延兩年以上,而且調試階段還可能需進行一些調整,這種情況下新建AP1000機組為時過早。
AP1000在建設當中遇到的問題相關領導一直都了解,但當前重要的是找到解決的辦法。“AP1000是未來中國核電發(fā)展的主線,這個是國家已經(jīng)確定了的。”他說,“任何國家出口技術都會有所保留,遇到問題也是難以避免的。但引進AP1000為中美兩國在核能合作領域打開了新的局面,而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盡量多地掌握技術”。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提供資料顯示,AP1000依托項目工程設計、設備制造中的開口項已基本關閉,不存在顛覆性的技術和工程風險。而且通過引進AP1000,提升了中國在核電技術研發(fā)、裝備制造、工程管理、運行服務等多方面的能力。上述人士更為擔心的是,在當前的核電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技術路線的爭論,可能不利于核電新項目的審批。
盡管中國在關于核電發(fā)展的官方文件中都表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但在核準新的核電項目上仍未有實質性行動。無論是引進的三代核電技術,還是自主開發(fā)的三代核電技術,都在觀望著何時才能獲得決策者的垂青。而爭論越多,也將讓主管部門越難下決心做出決策。“這樣的爭論其實對哪一方都是不利的。”他說。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核電專家則對記者表示,爭論的意義是避免主管部門做出錯誤的決策,否則更不利于核電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讓市場做選擇
“這并不是技術路線的爭論,AP1000現(xiàn)在沒有投產的機組,所以沒有做判斷的依據(jù)。”張祿慶說。他也贊同未來新建核電機組都采用三代核電技術,但以目前的情況下,應該盡快啟動國內自主的三代核電機組。三種國產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CAP1400、華龍一號之中,ACP1000已經(jīng)實現(xiàn)出口,在巴基斯坦開工建設;CAP1400今年1月通過了初步設計審查;華龍一號的總體方案已上報國家能源局等待審批。
“ACP1000去年已經(jīng)在國外開工了,在國內核準新項目不應該再有障礙,但卻還是批不下來。”實際上,ACP1000遇到的問題并不在其自身。一直以來,中國核電行業(yè)就有著“統(tǒng)一技術路線”的呼聲。2011年,中國開始推動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將各自掌握的ACP1000和ACPR1000技術進行整合。知情人士介紹,雙方談判歷時8個多月,最后形成了“華龍一號”的總體方案。該方案把雙方技術的優(yōu)點都涵蓋其中,但兩大集團也各自保留了一些技術選項,以讓彼此都能最大程度保持自己的技術特點。
但這份總體方案在國家能源局組織的評估中也遇到了問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認為,“華龍一號”方案還需繼續(xù)整合成完全一致的技術。這種不一致主要是在安全系統(tǒng)上,中核集團選擇的是“兩套能動+一套非能動”的方案,中廣核集團選擇的是“三套能動+一套非能動”的方案。
“兩個方案就是經(jīng)濟性上有些差別,對總體性能和安全性都沒有影響。”企業(yè)也是市場主體,應該多尊重企業(yè)的選擇。”正是由于在參與上述國產三代核電技術的研發(fā)論證過程中,看到主管部門決策上的困難。“三個都是自主技術,應該讓CAP1400建一個示范堆,ACP1000和華龍一號各建一個原型堆,通過比較運行業(yè)績,讓市場來做選擇。”
更多咨詢:請關注電力設備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