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電技術的發(fā)展軌跡并非一條直線,而是在經歷二次嚴重核事故(美國三哩島、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之后發(fā)生了斷裂;上世紀末的最后20年里,發(fā)達國家的核工業(yè)界在對付嚴重事故的核安全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巨大的,向市場推出一批被他們稱為“第三代”的新產品。
雖然國外核工業(yè)界在改良壓水堆的基礎上推出了所謂的“第三代”技術,但由于要實現(xiàn)革命性的“固有安全(在任何情況下堆芯都不會熔化的反應堆)”,以美國為首在新世紀[17.343.52%股吧研報]之初,合力發(fā)起促進新一代核能系統(tǒng)技術開發(fā)的浪潮,明確支持研發(fā)“第四代”核電技術。
1999年,美國政府提出了“第四代核能系統(tǒng)”的概念,其中對核電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達到“固有安全”。對核電反應堆安全性的要求是不再需要電站以外的應急響應,也就是不再會發(fā)生堆芯熔化事故導致的大量放射性外泄。
恰恰是這種技術革命的潮流更會產生對引進路線的質疑——中國實際上在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發(fā)展上走在世界前列,甚至領先于美國。
2002年,國際權威期刊《核工程和設計》(NuclearEngineeringandDesign)發(fā)表了介紹中國清華大學10兆瓦模塊式高溫氣冷堆(theHTR-10)的???。該刊主編、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概念原創(chuàng)者之一的G.Lohnert在編者按中說:“事實上,theHTR-10是世界上第一個有理由被稱為‘固有安全’的反應堆。因此,這是第一個第四代反應堆——它不僅存在于紙面上,而且存在于現(xiàn)實中。”
2004年9月3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排下,世界第一座模塊式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在北京首次對外進行了核安全實驗演示,來自30多個國家的60余位國際原子能專家在現(xiàn)場觀看了“不插入控制棒下反應堆喪失冷卻”的核安全實驗演示。那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正在運行中的實際反應堆進行的事故演示,充分說明“中國和平利用核能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得到國際學術界贊揚的更可喜的是,由中國政府支持的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動工,標志著這種國際公認的新一代先進反應堆將要在中國首先實現(xiàn)產業(yè)化。
清華大學高溫氣冷試驗堆建成后,美國國會的撥款委員會主席和能源部長都相繼專門來“參觀考察”。美國核管會(NRC)還與中國核安全監(jiān)管當局原則達成協(xié)議,中方同意與美國核安全管理當局合作,讓美方參與中國首個工業(yè)規(guī)模的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的安全評審工作,共享安全評審方面的經驗;作為回報,美方愿提供他們有關評審AP1000的資料的經驗。
由此可見,美國政府已看好了高溫氣冷堆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固有安全”的核電反應堆,他們遺憾地發(fā)現(xiàn),兩個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和南非先行了一步,都已經起步建造工業(yè)規(guī)模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
中國在核電新技術革命的潮流中方向正確,已經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清華大學開發(fā)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就是第四代核電技術,它才是世界最先進的核電技術,而不是被國內引進路線所吹噓的AP1000。
中國核電的發(fā)展起步較晚,但兩期秦山核電站的建設已經證明中國掌握了第二代技術。在這個能力基礎上向新一代技術演進,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跨度,完全可以滿足近期核電建設的需要。中國目前應該做的是盡快成功建成世界上首個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示范核電站,并進一步加大對這個方向未來技術的投入,擴大自己在核電技術革命中的領先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