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中心的,這也構成了目前世界經濟中的特殊問題。這個體系是否穩(wěn)固、今后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動,對各國經濟帶來什么樣的風險,成為世界經濟重大熱點問題。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過去2年中人民幣的國際化速度也非常之快,香港已經成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市場。人民幣的國際化,被認為是這兩年國際經濟中的最重要進展。這兩件事構成了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在國際貨幣體系變動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挑戰(zhàn),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作用與影響。
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環(huán)境
國際貨幣體系至少有這么幾點缺陷需要改革。首先是現(xiàn)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浮動匯率制,但是全球沒有統(tǒng)一的匯率制度安排。浮動匯率大概有7種模式在實行,從固定匯率制到完全浮動,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但基本呈現(xiàn)為中心-外圍的結構。歐美的貨幣基本上是自由浮動的,但是外圍國家、即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基本上盯住中心國貨幣。也就是說中心國貨幣匯率自由浮動,但外圍國必須要盯住中心國,于是中心國的問題構成了外圍國的問題。今年3月在南京召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研討會,我有幸被邀請參加,在會上問了美國財長蓋茨問了同樣的問題,蓋茨回答說,我是財政部長,我不是美聯(lián)儲的伯南克,為什么你要將你的貨幣政策盯住我的貨幣政策呢,如果不盯住我們,這不就沒有問題了嗎?蓋茨的回答,充分說明了美國人的心態(tài)。這是國際貨幣體系中一個很重要的缺陷:沒有統(tǒng)一的匯率制度。
第二個缺陷,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貨幣體系中,美元是最重要的貨幣,是錨貨幣,要求美國中央銀行必須要穩(wěn)定美國幣值,但是,美國中央銀行根本不管這件事。拿黃金作為參照來說,美元40多年貶值巨大,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的貨幣政策不負責任。
第三個缺陷,美國政府對美元的發(fā)行沒有任何的約束,國際收支順逆差無法得到有效的調節(jié)。亞洲國家積累這么高的外匯,就是因為1998年金融危機的一個教訓。1998年亞洲金融[3.00 -1.64%]危機爆發(fā),亞洲國家沒有外匯儲備,對付不了危機,受到很大的沖擊,最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說是因為宏觀經濟政策不謹慎、宏觀經濟有問題,必須要緊縮,這樣才給援助。首先就是緊縮,然后借錢,這是他們一貫的作風。但得出的結果是雪上加霜,經濟長期受到抑制。泰國經濟在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遲遲不能復蘇,韓國也受到嚴重的沖擊。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發(fā)現(xiàn)靠IM F救援的代價太高,與其這樣,還不如平時多攢一些錢,自己救自己。于是亞洲國家都認識到必須要積累足夠的外匯儲備,越多越好。而我們知道,這是加重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發(fā)達國家透支不斷的消費,而發(fā)展中國家一定要多儲蓄,不斷地投資出口工業(yè),才能形成高出口,才能獲得外匯。后來發(fā)現(xiàn)不可維持,發(fā)達國家透支一天兩天可以,但是長期干不下去,這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發(fā)展中國家,由于危機的爆發(fā),突然沒有市場,然后生產力過剩。
40年前的1971年,一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40年后的今天達到1800美元。相對于黃金,美元匯率制度的有效安排,錨貨幣的穩(wěn)定性和國際收支的調節(jié)機制的匱乏,這些都是國際貨幣體系爆發(fā)出來的矛盾,構成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原由。超主權貨幣很可能是特里芬難題的最終解決之道。但是目前世界經濟、世界秩序是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如果超主權就意味著各國放棄主權,形成超越各個國家的全球統(tǒng)一政府,這在目前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局部能夠做到好像也并不很完善,就是最近我們看到的歐元問題。歐洲從1958年聯(lián)盟開始,到最后形成歐元的一體化,從歷史來說似乎是超出歐洲國家的歐元貨幣體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希臘債務危機已經威脅到歐元的存在。唯一考慮的方向就是各個歐洲國家財政一體化、國家政治一體化。而我們知道,要形成這樣的一體化,難度是很大的。因此我們知道,超主權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只有一個較為現(xiàn)實的處理辦法:國際貨幣多元化。
這次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緊迫性的問題開始出現(xiàn)。由于金融危機,美元匯率波動,使國際貿易計價開始出現(xiàn)困難。由于美元內在價值的趨貶,各國的國際儲備貨幣也出現(xiàn)了分散化的趨向。一時半時又不能出現(xiàn)超主權貨幣,那么這樣一個計價和結算的困難和儲備資產分散化,只能尋找其他更好的主權貨幣,這就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趨勢。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人民幣幣值穩(wěn)定,而且有長期升值的可能性,于是人民幣的國際需求就產生了。人民幣國際化并不是中國人一廂情愿的,而是有國際需求。
金融危機,美元匯率波動,使國際貿易計價開始出現(xiàn)困難。由于美元內在價值的趨貶,各國的國際儲備貨幣也出現(xiàn)了分散化的趨向。一時半時又不能出現(xiàn)超主權貨幣,那么這樣一個計價和結算的困難和儲備資產分散化,只能尋找其他更好的主權貨幣,這就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趨勢。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人民幣幣值穩(wěn)定,而且有長期升值的可能性,于是人民幣的國際需求就產生了。人民幣國際化并不是中國人一廂情愿的,而是有國際需求。
這次金融危機之后,人民幣的國際需求更加旺盛,很多國家相繼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這構成了人民幣的外部條件。與此同時,我們從國內的情況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的內部條件也基本具備。去年中國的G D P已經占世界G D P的9.5%,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以,全球化是符合中國人利益的,中國的貿易額是全球最大的。
人民幣國際化是當前世界經濟的客觀需要,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超主權貨幣目前沒有可能,主權貨幣國際化,人民幣是其中一個選項。第二是深化同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第三是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
舉例來說,自從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區(qū)內的貿易是增長的,尤其各國對華貿易是在增長的。但亞洲區(qū)相互之間的貿易都是用第三國貨幣計價結算。而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美元開始短缺,于是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開始出現(xiàn)了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在這些國家推行本幣結算,可以減少地區(qū)貿易受非本地區(qū)貨幣波動的影響,人民幣是因為這個需求而國際化的。更為重要的是,亞洲國家發(fā)展也是不平衡的,拿東南亞國家來說,東南亞的南部很發(fā)達,但東南亞的北部很不發(fā)達。亞洲國家又是一個貿易的順差國,也就是說它有積累的儲蓄,但是這些儲蓄都是以美元計價的,于是都放到美國去了。而亞洲國家本身需要錢又沒有錢,還需要依賴美國人來投資。如果有了本地區(qū)貨幣,合作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多,不需要依賴第三者就可以完成本地區(qū)的投資。這就是所謂東亞貨幣合作機制。如果借助人民幣的話,這個不平衡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推而廣之,目前全球化受到嚴重挑戰(zhàn),世界經濟是不平衡的,由于不平衡,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競爭性的政策在不斷加劇。20國峰會提出要更加強勁刺激經濟增長,我國也提出改變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的問題,那么其中一點,就是怎么來改變我們的國際貿易格局。一方面我們有資源約束,需要更多的資源的進口,另一個方面,我們需要擴大就業(yè),也還需要擴大出口。如果利用人民幣跨境結算會促進這樣一個積極的平衡。事實上,過去2年中,人民幣跨境結算超過1萬多億,平衡效應正在顯現(xiàn)。
過去十年中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
1949年,人民幣正式作為主權貨幣開始使用,1953年經過幣值改革,形成目前形態(tài)的人民幣。人民幣自從出現(xiàn)之后一直是不可兌換的,除了它本身計劃經濟內在的約束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西方的封鎖。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隨著對外交往的擴大,人民幣的對外功能開始顯現(xiàn),并逐漸出現(xiàn)了匯率的雙軌制。1993年外匯制度實現(xiàn)了匯率并軌,效果明顯。1996年中國實現(xiàn)了經常項下可兌換。此后尤其是廣東地區(qū)的發(fā)展、深圳經濟特區(qū)的發(fā)展,人民幣跨出境外,在境外有使用。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前,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大概是三個渠道,一個是國家層面的渠道,稱之為互換渠道,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跟12個國家有互換協(xié)議,總額是8340億人民幣。
二是邊貿,90年代開始中國開放程度更加提高,中國所有的邊境開放,自然有邊境貿易活動。本來邊境貿易活動是小活動,但是很多地方隨著邊貿活動的不斷發(fā)展,人民幣成為主要的計價結算貨幣,而且規(guī)模日益擴大,當年是現(xiàn)金結算,現(xiàn)在變成非現(xiàn)金,通過銀行,這種銀行我們稱之為地攤銀行。以云南省來說,有不同的結算方面,有中國和緬甸的、中國和老撾、中國和越南的三種結算方式,地攤銀行尚未納入正式的金融體系,是一種公開的灰色渠道,其業(yè)務量因國別和區(qū)域不同而不同。在中越、中蒙、中俄的邊境地區(qū),人民幣已經成為基本貨幣,地攤銀行功不可沒。
三、就是港澳的CEPA(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英文簡稱)。這種安排非常獨特,構成了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重要條件也是應重點關注的。1997年亞洲金融[3.00 -1.64%]危機之后,香港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經濟一蹶不振,于是就開始了這個安排。起初考慮C EPA是在W T O體系下更緊密的合作安排,主要是零關稅。零關稅要求原產地,但是香港的產業(yè)已經空心化,零關稅對香港的含義并不是很大,后來香港經濟振興,很大程度上是由內地居民自由行帶動的,每年2000萬內地居民到香港旅游,要吃、要住、要喝、要玩,這就帶動了香港整個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香港的就業(yè)。但也有一個問題,內地居民有錢,但是沒有港幣,怎么辦?CEPA下特殊的安排,就是人民幣在香港的安排,2003年11月,當時通過中國銀行[2.97 -1.00% 股吧 研報],服務內地居民香港自由行。香港劃出指定商號,包括飯館、商店,可以收受人民幣,收了人民幣之后賣到中銀(香港),再將人民幣交給深圳的中國人民銀行,這就是清算。中銀(香港)作為唯一的清算行,與中國人民銀行提供清算安排。人民幣由此在香港流通。在香港人民幣越積越多,結果發(fā)現(xiàn)不僅經常項下,而且資本項下都需要做某些安排,于是2007年6月人民幣債券在港發(fā)售,這意味著資本項下人民幣開放。2009年,中國政府首次在境外以人民幣形式發(fā)行人民幣債券使資本項下開放的渠道擴大化,正式化。于是,香港C E PA的特別安排,有別于其他所有的安排,它不僅涉及經常項目,而且涉及資本項下,這與人民幣其他國家的使用完全不同,這構成了香港人民幣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這就是資本項下的回流機制。
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國際上美元流動性不足,亞洲區(qū)內的貿易發(fā)生了困難,國際上對人民幣有需求,而中國經濟對人民幣國際化也有需求,因此人民幣跨境也是順理成章,2008年11月,中國政府決定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廣西、云南開展針對東盟10國和港澳地區(qū)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目前,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分為兩種模式。所謂上海方式和港澳模式。上海模式是內地代理行模式,境外銀行通過內地的代理行與上海中國銀行分行和交通銀行[4.73 -0.84% 股吧 研報]總部進行結算。所謂港澳方式,是境外銀行參加中銀(香港)清算網絡,通過中銀(香港)和內地人民銀行進行直接清算。在這個模式,中銀(香港)事實上是香港人民幣的中央銀行。
2009年兩種方式同時展開、同時推行。2年來,跨境貿易結算方面已經有重大的進展,當時試點是五個城市,一共涉及365家企業(yè)。截至去年12月,跨境貿易結算已經覆蓋全國20個省市,試點企業(yè)擴大到67724家,覆蓋的國家達到了126個。在進口方面,任何一個中國企業(yè)進口物資,只要對方接受人民幣,不受任何的限制。貨物貿易方面,今年1月1日之后人民幣的服務貿易進出口付匯、收匯不受任何的限制,比如說顧問公司,請一個外國顧問付人民幣可以,如果外國人請你做顧問付人民幣也可以,經常項下已經基本實現(xiàn)了人民幣無障礙計價結算。
2年前人民幣開始進行跨境貿易結算,去年一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5000多億人民幣,相當于2009年160倍。今年1-4月份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5300億,相當于去年全年的水平,目前已經達到了8000億,預計今年會超過一萬億。這是一個非常快的增長速度?,F(xiàn)在不僅是香港,新加坡政府和英國政府都提出了申請要開辦人民幣市場,不僅是中國企業(yè),外國企業(yè)如俄羅斯和其他很多外國企業(yè),已經在發(fā)行人民幣計價產品、人民幣債券,人民幣的發(fā)展速度非常之快。人們估計人民幣很快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貨幣。如果對華貿易的20%以人民幣結算,那么人民幣在香港的沉淀就會超過35000億。香港會成為人民幣的主要離岸市場。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在為各國的貿易商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如果貿易商有結余,這個結余不能得到某種金融安排的話,那么它就不再使用該貨幣。而結余要得到某種安排,一定要有資本市場,而要有資本市場,一定要資本項下的可兌換。于是有了特殊的矛盾:作為國際化使用的貨幣,一定是可兌換貨幣,而目前人民幣是不可兌換的。不可兌換的貨幣,又可以在國際使用,這怎么辦?其實從這個意義來說,一方面客觀要求人民幣的全面可兌換性加速,需要制訂人民幣全面可兌換的時間表,另一個方面,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好的條件,這就是能不能利用香港的機制來緩沖一下可兌換壓力,以贏得條件使我們來制訂更好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香港由此在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中就獲得了特殊的地位,不僅僅內地支持香港的經濟繁榮,而香港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也作出貢獻。這個貢獻就是香港變成了人民幣國際化這個戰(zhàn)略中的試驗田和必要的過渡環(huán)節(jié)。
香港人民幣市場發(fā)展的新氣象
香港人民幣市場經歷了幾個階段。2003年,香港開始有正式人民幣的安排,2009年7月2日有了跨境貿易結算。去年7月,香港金管局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試點,修訂了清算協(xié)議。這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究其核心就是兩句話,是如果人民幣出境和回來需要經過中國政府的批準,也就是說需要由人民銀行監(jiān)管,人民幣進出內地跨境流動,需要符合內地有關法規(guī)和要求,要由內地監(jiān)管當局和銀行負責審核,二是如果人民幣不涉及回流內地,則由香港當局根據(jù)本地法規(guī)監(jiān)管要求及市場因素,參照目前適用于其他幣種進行銀行業(yè)務的常用規(guī)則進行人民幣業(yè)務。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民幣在香港擁有和其他外幣一樣的地位,是一種幣種,可以按照香港法規(guī)自由進行交易。按照市場需求,自由進行交易,這是2010年最重要的進展,這個進展就使人民幣在香港完全放開使用———香港人民幣市場由此加速發(fā)展。
這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首先就是香港所有的機構可以開立人民幣賬戶,然后在境外的人民幣資金可以自由兌換。香港市場的人民幣,已經實現(xiàn)了完全可兌換。人民幣不僅使用于貿易,而且使用于資本交易,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與上海在岸人民幣市場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其次,人民幣的跨境貿易使用,在香港形成人民幣沉淀資金。今年5月份,香港人民幣市場的存底超過5100億人民幣。人民幣沉淀的資金也不斷地加深加大,使各國金融機構有可能利用人民幣從事國際業(yè)務。交易量在不斷的擴大,大量的人民幣在境外交易,但它不回來,這也就是意味著人民幣開始第三國使用。我們知道國際化最重要的含義,是第三國之間都在使用這種幣種,第三國已經有跡象在使用人民幣,換而言之泰國和越南之間的交易也使用人民幣,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第三,香港離岸人民幣還在不斷深化,到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人民幣不僅僅是用于貿易項下,不僅是貿易計價結算,在金融市場上,人民幣的存款、人民幣的貸款、人民幣的債券、人民幣結構性融資安排、人民幣的保險以及人民幣的股票都出現(xiàn)了。
人民幣國際化的前瞻
第一,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意義。香港變成了人民幣的一個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這對香港未來的發(fā)展意味著什么,對人民幣未來的國際化有怎樣的意義?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香港形成一個很特別的機制,這就是人民幣使用是通過經常項下出去的,但是要回來,只能通過香港的那個口子回來,這就是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形成的人民幣回流機制安排??梢韵胍娺@個安排在人民幣國際化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經常項下可以自由出入,但要從資本項下回流只能通過香港,這就展現(xiàn)了一種前景。我們能不能將人民幣的可兌換和人民幣資本項下開放分開兩件事處理?過去我們認為一個資本項下開放,一定是貨幣可兌換性的恢復,但是現(xiàn)在人民幣在尚不兌換條件下的國際使用,表明可以將它當做兩件事分開處理。
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口徑,資本項下43個科目中,中國已有半數(shù)以上無管制或較少管制,實質性管制主要集中于三個科目,外商直接投資、外債規(guī)模管理、外資進入內地資本市場限制。人民幣在境外使用,能不能將人民幣和外幣做一些區(qū)別?如果外商直接投資于外幣投資,還是要嚴格監(jiān)管,但如果外商投資用人民幣,需要不需要監(jiān)管呢?如果中國居民對外幣負債,那么中國居民對外以人民幣負債行不行?如果中國資本[5.00 0.00%]市場不對外資開放,那能不能對人民幣開放?比如說深交所的股票直接掛到香港,以人民幣進行買賣。如果這樣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它跟可兌換之間有某種隔離,也就是說資本項下通了,但是并不是完全可兌換。盡管我們知道未來一定要全面可兌換,但是至少有緩沖的余地。而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最大意義就在于為人民幣資本項下開放和人民幣恢復兌換性的分離操作提供了緩沖的可能性。如果真的實現(xiàn),人民幣國際化就有別于其他主權貨幣國際化的傳統(tǒng)路線,而是走出新鮮路線。
也就是說,從可兌換的角度,人民幣在境外首先是可兌換,進而在境內實現(xiàn)可兌換;人民幣首先在資本項下實現(xiàn)開放,進而實現(xiàn)全面可兌換。
第二,人民幣的逆差形成機制。人民幣要跨境使用,一定要有逆差形成。如果不是全面逆差,至少是某個項下逆差,隨著香港人民幣的使用,某些已經可以做到了。比如說中國的對外逆差,在貿易項下,中國對東盟除了對越南有順差,其他九個國家都是逆差,我們能不能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逆差機制。比如去年中國和東盟創(chuàng)始六國已經是零關稅了,2015年中國與東盟另外4國也將實行零關稅。1998年亞洲金融[3.00 -1.64%]危機發(fā)生之后,大家發(fā)現(xiàn)必須要有一個互助機制,互相以外匯調節(jié)應對國際收支的沖擊,2009年擴大,達到1200億美元,中國、日本、韓國各30%,其他東盟國家是10%,人民幣國際化能不能將這樣的基金部分人民幣化,這就意味著一下子進入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在資本項下,中國對非洲、對拉丁美洲是資本輸出地,能不能做出逆差安排。在這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新的案例。中國和委內瑞拉是通過安排,其中對委內瑞拉安排中有700億的人民幣安排。委內瑞拉有石油,但是委內瑞拉需要其他的東西,它需要港口的建設、鐵路的建設,我給它提供人民幣貸款,它用人民幣來購買中國的鐵路設備,然后進行港口的建設。償還來源是它賣給我石油,我付的是人民幣。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一些機制,將一些特定的地區(qū)形成人民幣的逆差區(qū),然后擴大人民幣的使用。
第三,香港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關系。香港和上海都是國際金融中心,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我稱之為一個飛機的兩臺發(fā)動機。上海是努力穩(wěn)定人民幣流出條件,而香港是努力穩(wěn)定人民幣流入條件,兩個市場共同作用,逐步推動人民幣走向全面可兌換,逐步推動人民幣資本項下的開放,并由于開放兌換,伴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擴大,使中國的金融機構逐漸走向國際,使兩個市場共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由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進入新階段,如果說過去2年是破冰之旅,現(xiàn)在已是暖春,還向盛夏邁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