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yè)的海外生產基地(以亞洲為主)應該怎樣采購模具?這是一個雖老尤新的話題。尤其是在市場規(guī)模逐漸擴大的中國,這個問題更加令人頭疼。
在中國擁有工廠的模具用戶出于各種原因,不得不提高在當?shù)氐牟少徛剩韵M>邚S商也能進入當?shù)亍5?,模具廠商大多為小企業(yè),資金、人員都無法滿足需求,而且模具還有與設備產業(yè)相關的一面,即使中國的人工費低于日本,模具廠商的獲益也趕不上模具用戶(產品廠商和部件廠商)。其他的原因還有很多,對于模具廠商來說,條件比產品廠商和部件廠商更為不利。
于是,模具用戶開始從中資的當?shù)啬>邚S商采購模具,對當?shù)貜S商的評價各有不同。筆者最近采訪的一位經營者已經基本放棄了從中國當?shù)貜S商的采購。也有企業(yè)的經營者認為中國廠商非常值得期待(該廠商預定擴大在中國的生產基地)。
截然相反的評價源于模具用戶對質量要求的差別。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橋本久義粗略地估計,中國模具廠商的產品與日資模具廠商相比是“1/3的成本,1/2的質量”。也就是說,根據(jù)質量要求的不同,一部分用戶會滿足于“1/3的成本,1/2的質量”,另一部分則不會。能否滿足“1/2的質量”雖然是關鍵,但是只要有技術,這應該不構成問題,重要的是區(qū)別使用。
因此橋本認為,對于那些無法滿足的需求,即使是出自中國市場,也會流向日本(來購買日本制造模具),但日本的模具廠商卻沒有那么樂觀。這是因為,進入中國的模具用戶出現(xiàn)了內制模具的趨勢。
日本模具工業(yè)會常務理事中里榮在近期模具用戶內制模具的趨勢中“感到了從未有過的需認真對待的程度”。模具用戶自己制造的原因很單純:日本模具廠商不去中國,中國的當?shù)啬>邚S商又不能完全依靠,那就只有自己造了。
對此,國際模協(xié)秘書長羅百輝認為,內制模具并不是每個企業(yè)都能采用的戰(zhàn)略。這是因為,通過上世紀1990年代的裁員,很多企業(yè)都失去了用于模具內制模具的人員、設備和技術。對于制造業(yè)企業(yè)來說,內制模具雖然好,但堅持下去卻非常困難。而且模具的忙閑波動很大,無法直接帶來利潤。只有做好了這種準備的企業(yè),才能采用內制模具的戰(zhàn)略,而且無法確保成功。看來,海外基地的模具采購今后仍將是重要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