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在我國是稀缺的戰(zhàn)略資源,去年,國內天然橡膠需求360萬噸,但產量只有68.7萬噸,80%供應依賴進口。因此對于國內供應的緊張狀況,市場是有共識的,但對于下游消費的接受能力,以及國內產業(yè)政策變化,卻存在較大分歧。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深入橡膠種植加工、輪胎生產的相關上市公司以及海南、上海的大型貿易商,進行全產業(yè)鏈調研,以理清市場脈絡。
證券時報記者 顧惠忠 游石
在國內期貨市場上,橡膠可謂“老明星”了,幾乎每年都有出色表現(xiàn),去年全年的漲幅更是高達54%。進入2011年,橡膠的行情波瀾壯闊,國內膠價在2月份創(chuàng)出43500元/噸的新高后,又在短短一個月后下跌至32535元/噸。這背后,既有宏觀調控、日本地震的非基本面因素,也與市場對其基本面的分岐有關。
一個確定:
供應缺口將長期存在
橡膠在我國是稀缺的戰(zhàn)略資源,80%供應依賴進口。對我國而言,橡膠供給缺口將長期存在,分歧只在于供需缺口在未來幾年是擴大還是縮???
橡膠是典型的熱帶經濟作物,其生長對緯度有苛刻的要求。國內種植集中在海南、云南南部、廣東雷州半島,因此,我國橡膠的種植面積基本是穩(wěn)定的,產膠數量取決于樹齡以及有無超級臺風等自然災害。2010年末,全國橡膠種植總面積約1508萬畝,新增種植、淘汰更新膠園58萬畝,占總面積的4%。我們調研的海膠集團的數據也基本符合全國情況,公司每年淘汰更新8-10萬畝橡膠樹,占公司353萬畝保有總量的2.5%左右。橡膠樹在種植6-8年后可開割,2005年,海南遭受超強臺風橡膠林受損,當年,該公司橡膠產量從往年的21萬噸左右下降至15萬噸多,如今,這些受損的橡膠林在采取補種等措施后陸續(xù)進入開割期,預計未來兩年海南橡膠(601118,股吧)產量會有相應提高。據中國天然橡膠協(xié)會預計,2011年國內產量還有望增加5萬噸,達到73萬噸。
不過,由于我國橡膠自給率低,橡膠的供給要從全球角度來看,即看東南亞生產數量。從日前青島橡膠年會傳出的信息來看,這兩年,東南亞橡膠產量小幅增加,直至2015年才會增加明顯。
從需求端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汽車產業(yè)東移,中國、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輪胎產能爆發(fā)式增長,帶動對天然橡膠原料的需求。2010年國內天然橡膠表觀消費量360萬噸,橡膠輪胎外胎產量7.7億條,同比增長19.8%。在此基礎上,各大輪胎廠商近兩年來在全球新建擴建產能也將陸續(xù)釋放,預計增加200萬噸橡膠需求,當中以40%的天然橡膠使用比例計算,也是80萬噸的增量,必將加劇國內橡膠供應缺口緊張問題。
從全球范圍來看,2010年全球橡膠產量1027萬噸,消費1044萬噸,缺口是17萬噸。我們注意到,世界主要輪胎制造商2010年度的投資預算超過80億美元,計劃新增1億套輪胎產能,為2009年度的3倍多,為25年來第二高投資預算年。輪胎企業(yè)新建和擴建產能一般1年左右就能投產,可以看到的是,從今年開始,橡膠需求可望進入新一輪高峰,而橡膠產量只有6%以下的年增長率,全球范圍內的橡膠供給缺口放大將是不爭的事實。國際橡膠研究組織(IRSG)根據模型推算,2020年,橡膠缺口將達到160萬噸。
誤解一:
輪胎行業(yè)希望價格大跌
年初,輪胎企業(yè)不堪膠價上漲的新聞曾引起關注。橡膠工業(yè)協(xié)會年初曾對重點會員企業(yè)進行統(tǒng)計,2010年43家輪胎企業(yè)中虧損9家,虧損面達20.9%,虧損額2.32億元,較上年增加了290.5%。與之對應的是橡膠原料價格一路飆升,2010年漲幅高達54%。
由此引出的一個判斷是,為了保護輪胎行業(yè)政府將嚴厲調控橡膠價格。從我們調研中了解到的信息來看,事實并非如此。對橡膠價格,輪胎企業(yè)并不認為越低越好。這里邊有一個行業(yè)生態(tài)問題。
某輪胎上市公司負責人介紹,內資輪胎企業(yè)正面臨內外競爭者的夾擊,一方面是國內大量生產低端輪胎的小型工廠,包括很多集中在山東的地下作坊,他們產品不三包,不開發(fā)票,甚至有的就直接拿廢舊輪胎刻花后翻新銷售,因價格便宜及產能較大,沖擊著國內正規(guī)輪胎的銷售;另一方面,近年來國際品牌輪胎巨頭紛紛進入中國,他們利用全球營銷優(yōu)勢,對其在中國銷售產品價格針對性策略調節(jié),集中火力搶占國內市場。
輪胎行業(yè)成本構成中,原材料占75%左右,剩下25%是管理和財務成本。橡膠價格走低,對國內地下工廠有利,當有利可圖時,他們會開足馬力生產大量低端輪胎沖擊市場。當原材料成本超過80%,這些工廠就會停產。因此,對國內正規(guī)大廠而言,他們并不希望橡膠價格低到刺激地下工廠生產的水平。
另一方面,歐美日韓等全球十大輪胎巨頭橡膠采購計劃性強,長期合同比重大,長期合同以外部分多為有計劃的遠期船貨,庫存周轉不低于5個月,因此,外資巨頭的成本有優(yōu)勢。但國內輪胎企業(yè)采購橡膠的周期相對較短,從2008年的2-3月降低到2010年平均的1個月周轉;庫存水平也低。這種模式盡管降低了價格下跌的風險,但對價格大幅上漲卻非常被動。因此,國內輪胎大廠希望橡膠價格穩(wěn)定,他們可承受的水平大概在34000元/噸-42000元/噸的范圍內。
一位業(yè)內被譽為四大膠王之一的人士也向我們證實,國內橡膠輪胎行業(yè)上下游其實是唇齒相依的關系,橡膠價格雖然波動劇烈,但貿易商、輪胎大廠是有辦法調節(jié)的,影響不像外界認為的那么大。
誤解二:
關稅下調對膠價沖擊大
今年2月,國內膠價創(chuàng)出43500元/噸的新高,發(fā)改委隨后緊急召集農墾、貿易商、輪胎企業(yè)開會討論對策,會后公布了5項措施,雖然沒有提及國儲拋售和降低關稅,但業(yè)內對此卻預期強烈,一度導致國內膠價暴跌。不過我們調研中了解到,關稅下調對價格的真實沖擊或許低于預期。
橡膠工業(yè)協(xié)會和輪胎企業(yè)呼吁降低天然橡膠進口關稅,理由是當初國家設置20%的天然膠進口關稅時,國際天然膠供過于求,價格也較低。但現(xiàn)在橡膠需要大量進口,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而另一個未公開的原因是,近年來國內不少企業(yè)在境外收購了膠園或加工廠,因而更希望降低關稅。
目前我國對進口天然橡膠實行選擇關稅,即在20%從價稅和從量稅兩者中,從低計征關稅,2010年從量計征稅額標準從2600元/噸下調至2000元/噸。由于橡膠價格高企,實際執(zhí)行中一直是按照從量計征。
但我們調研發(fā)現(xiàn)調關稅對價格的實際影響小于預期,這是因為國內橡膠輪胎企業(yè)為避開關稅,一是通過零關稅的復合膠進口。近年來,復合膠進口量暴增,從2002年的3.7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48.2萬噸,到2010年達101萬噸。二是以加工貿易的進口方式暗渡陳倉。有一個奇怪現(xiàn)象是,來料加工進口的天然橡膠占消費量的比例遠遠高于輪胎出口的比例,一部分進口的天然橡膠被內部核銷,也就形成變相走私。另外,國內膠價相比日本東京膠價也是倒掛的。這樣一來,天然橡膠關稅實際上就形同虛設,既然如此,關稅下調對橡膠價格的沖擊也就有限了。橡膠工業(yè)協(xié)會和輪胎企業(yè)呼吁降低關稅,最終目的可能是為了消除復合膠占比過大的問題,而非要直接打壓價格。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工業(yè)品出現(xiàn)5%以上的供給缺口時,產品就有提價的空間。盡管今年橡膠的供給缺口還不大,但將持續(xù)擴大,那么,橡膠價格就有了需求上的支撐。因此,我們總體判斷,橡膠價格長期將是上行趨勢,其間可能會受宏觀調控、新膠上市、自然災害等短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