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危機有所緩和,由日本強震及次生災害而引發(fā)的金融市場“癲狂”狀況已漸平復,22日東京股市日經指數收盤大幅反彈4.36%,市場的關注點開始轉移到日本的災后重建上來。世行21日發(fā)布的報告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將使日本今年GDP增長減少0.5個百分點,預計災后重建工作需5年左右時間。中銀香港發(fā)展規(guī)劃部高級經濟研究員張穎在接受記者連線時認為,由于強震對日本經濟的重創(chuàng)以及災后重建對資金的巨大需求,日本的主權債務風險和金融體系因持有較多國債而存在較大的系統(tǒng)性風險凸顯。如果日本大量撤回海外投資,或將導致歐美債券市場崩盤的風險增大。
3月11日日本發(fā)生大地震和海嘯并引發(fā)核泄露危機等連串大災難,令全球股票、外匯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經歷了一波劇烈動蕩,多數人擔心國際銀行業(yè)也難免會受到殃及。對此,張穎的判斷是,日本地震對國際銀行業(yè)整體資產素質的負面影響應較為有限。以香港為例,根據香港金管局的統(tǒng)計,香港銀行業(yè)去年底對日本持有的債權為5034億港元,相等于銀行業(yè)總資產的4.1%,其中對日本的銀行債權為3681億港元,對日本的非銀行客戶債權為1353億港元。盡管日本的非銀行客戶可能因在本次大災難中蒙受巨大損失而難以償債,日本的銀行也會因不良貸款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而使本身的償債能力下降,繼而導致香港銀行業(yè)對日本債權的信用風險有所上升,但對香港銀行業(yè)整體資產素質的負面影響應相當有限。
不過,張穎認為,與1995年坂神大地震不同的是,由于此次地震對經濟的重創(chuàng)以及災后重建對資金的巨大需求,日本的主權債務風險和金融體系因持有較多國債而存在較大的系統(tǒng)性風險值得關注。本次地震的規(guī)模及強度遠遠超過坂神地震,世行預計此次地震損失在1230億美元至2350億美元之間,相當于日本GDP的2.5%至4%,而市場預測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高達3000億~5000億美元,而核電站危機的損失尚難以估量,日本政府用于此次救災的費用至少達10萬億日元。然而,由于日本經濟自去年四季度以來處于停滯狀態(tài),新增國債額已超過新增稅收額,標普今年1月將日本國債的信用評級從AA級降至AA-,穆迪則在2月將日本主權信用評級前景從“穩(wěn)定”下調為“負面”。一旦救災和重建引發(fā)政府發(fā)行巨額國債,日本的財政狀況將更加惡化。據日本財務省統(tǒng)計,至2010年底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人均債務負擔已增至721萬日元,預計在今年4月1日開始的2011財政年度中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997.7萬億日元,占GDP的比例達到230%。
張穎說,由于地震后日本銀行體系的存款大幅下滑,加上日本儲蓄率已降至2%,本國可提供的資金急速減少,如要在國際市場上融資,就需要提高目前略高于1%的日本國債收益率。而一旦日本政府的融資成本增大,債務負擔加重,償債能力將會大大削弱,屆時持有大量政府債券的日本金融體系就可能因所持債券無法得到償付而面臨較大的系統(tǒng)性風險。
作為對地震災害的應對措施,日本銀行22日宣布立即向金融市場注資2萬億日元,從14日起截至當天日本央行的立即注資總規(guī)模累計達40萬億日元。由于日本央行提供了充裕資金,顯示金融機構賬面資金總量的日本銀行存款準備金當天超44萬億日元,超過2004年3月創(chuàng)造的最高水平。盡管穆迪方面表示,上述舉措有助于日本將利率水平保持在低位,使日本國債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不會面臨重大的崩盤風險,估計未來1年左右日本政府的舉債行動不會面臨大問題,但反映日本主權債務和企業(yè)債務風險的信貸違約掉期合約(CDS)成本仍分別上升至130點和153點的歷史新高。21日,穆迪在一份針對日本的特別報告中承認,在遭遇地震、海嘯及核泄漏危機等事件后,日本過去一周的經濟、主權信用、銀行業(yè)、保險業(yè)以及非金融企業(yè)所面臨的下行風險均有所升溫。張穎稱,一旦日本的主權債務風險及金融體系的系統(tǒng)性風險相繼爆發(fā),相信其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的沖擊波將不亞于2008年金融海嘯。
由于災后重建工作需投入大量資金,市場普遍預期在境外投資的日資銀行和企業(yè)可能要撤資回國以應付所需。張穎認為,日本大量調回其在國際市場投資資金的影響需進一步關注,因為日本的海外投資數額巨大。日本財務省近期公布的2008年底對外資產負債表顯示,日本對外凈資產(政府,企業(yè)和個人在海外所持的資產減去對外負債后的余額)約為2.85萬億美元,包括實物資產和債券等金融資產。摩根大通的一份報告指出,日本在1995年坂神大地震后當年1至4月出現(xiàn)3547億日元拋售凈額,大部分是外國股票和短期票據。1995年底日本投資外國證券的規(guī)模為880億美元(不包括外匯儲備),2009年已增至2620億美元,相信本次在資金回流導致的日元升值壓力下,黃金、石油、澳元及全球資本市場都會面臨較大的沽售壓力。
張穎的看法是,如果日本大量撤回海外投資,可能導致歐美債券市場崩盤的風險增大。因為在2010年歐洲爆發(fā)主權債務危機后,日本資金是歐洲債券的重要購買力量;同時日本資金也是美國債券的主要購買力量,至2010年年底日本持有8823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為美國國債的第二大買主。如果日本為撤回資金而對包括債券類的美歐資產大量拋售,將導致市場無力接盤,進而使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和向縱深發(fā)展。同時由于美國連年高赤字導致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即將超過100%,市場已擔心一旦美國QE2結束后誰會購買國債的問題,太平洋(601099)投資管理公司創(chuàng)始人比爾·格羅斯稱已于今年2月清空了旗下基金的全部美國國債。如若日資出現(xiàn)大量拋售的情況,美國國債市場將迎來新的利空,美國的主權債務危機有可能被提前引爆,由此產生的“骨牌”效應將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