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法案,歐盟計劃投入超43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126億元)用于提振歐洲芯片產業(yè),以降低對美國和亞洲企業(yè)的依賴,其中的目標包括加強更小、更快芯片的研究,2030年將全球產能占比提到20%,建立和加強先進芯片設計、制造和封裝創(chuàng)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半導體產業(yè)的“自救”,這已經不是歐盟第一次出手了。尤其是近兩年,顯得尤為積極,甚至有些著急了。
兩年時間,歐洲半導體“折騰”不斷
《芯片法案》之前,從2020年說起,先是19個歐盟國家聯(lián)手制定了一項發(fā)展計劃,將建立一座用于生產10nm以下先進工藝的晶圓工廠;再是12月份,德國、法國、意大利等17個歐盟國家簽署《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lián)合聲明》,宣布未來2-3年投入14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5萬億元)用于半導體研究,加速“去美化”,同時瞄準了2nm先進工藝。
這還不夠,緊接著在2021年,歐盟委員會發(fā)布《2030數字指南針:歐洲數字十年之路》,提到的11項目標中包括將先進芯片產能全球占比提升至20%、先進制程達到2nm等等,最終實現(xiàn)降低對美國和亞洲關鍵技術的依賴。
其中,“2nm工藝”被歐洲視為重振芯片產業(yè)的重要突破點。用北京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朱晶的話來說,歐洲這是想要“彎道超車”,同時以此為契機向1nm,甚至埃米領域推進。
據了解,截至目前,絕大多數歐洲晶圓代工廠都還只是較成熟的制程,沒有一家企業(yè)擁有10nm以下制程,先進制程方面的推進可謂十分緩慢。曾有麥肯錫報告指出,歐洲晶圓代工落后亞洲5-15年不等。
考慮到當前芯片代工廠以2nm為節(jié)點,歐洲這一手“彎道超車”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可惜的是,歐洲本土芯片公司,對于先進制程工廠的投資建設似乎并不是很感興趣。
比如英飛凌,其CEO Reinhard Ploss就曾嗤之以鼻稱:投資新建晶圓廠無法解決歐洲的芯片供應問題。在他看來,歐洲晶圓廠的主要客戶都不在歐洲,將芯片制造能力留在歐盟并沒有什么幫助。
與他有著類似想法的還有ASML的高管,指出用巨額補貼在歐洲建立晶圓廠生產先進芯片毫無意義,“對于歐盟來說,這筆投資太高了,并且上下游的產業(yè)鏈有太多空白,要使晶圓代工廠取得成功所需的整個供應鏈都在歐洲有缺失?!?/p>
當然了,本土半導體愿意新建工廠、研發(fā)先進制程固然好,但從短時間內想要在這一塊有所進展,學習美國,吸引外部先進工藝晶圓廠商才是上上策。
晶圓代工三巨頭歐洲建廠:有人要補貼,有人觀望,還有人想抄底?
截至目前,晶圓代工三巨頭中唯有英特爾對歐洲建廠展現(xiàn)出了極大興趣。
早在去年年中,英特爾就展現(xiàn)出了對歐洲建廠的興趣,并提出希望獲得80億歐元政府補貼用于在歐洲投建半導體工廠。
具體來看,去年9月份時,其CEO基辛格就表示公司計劃在歐洲的一個新基地設立兩家芯片工廠(最多容納8家制造工廠),投資總額達到800億歐元(950億美元)。
而依據最新消息,英特爾已經將Fab 34首批設備入駐到公司位于歐洲的晶圓制造廠中,依據計劃,該晶圓廠將在2023年實現(xiàn)Intel 4量產,相當于當前主流的7nm。
與此同時,基辛格在上個月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看到美國和歐盟將推動政府撥款支持芯片工廠建設的建議,認為美國、歐洲政府應該提供資金支持,讓芯片制造回歸本土。
而相比于英特爾的積極,臺積電就顯得有些“冷淡”了。
同樣是去年的時候,臺積電對外宣稱公司已經收到德國前往建設芯片工廠的邀約,并已經在對德國的情況進行評估。
而依據最新一季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回應,臺積電對歐洲建廠的規(guī)劃還在早期評估階段,并表示新建工廠有許多考慮因素,首要就是客戶需求。簡單來說,一切還是未知數。
此外,作為三大先進工藝晶圓廠之一,三星自然也成為了歐洲半導體振興計劃的重要招攬目標。只不過與其他兩家不同,三星暫未傳出在歐洲新建工廠的消息,反倒傳出要收購汽車半導體公司。
早在去年年初的時候,就有外媒報道稱,三星可能會嘗試收購以增強自身在汽車半導體方面的實力,彼時的收購標的包括恩智浦、英飛凌、德州儀器和瑞薩電子。
時間來到年底,又有消息傳三星公布了一系列半導體公司收購計劃,主要鎖定在恩智浦、英飛凌等大廠。兩者都是當前歐洲半導體產能的中堅力量。
當然了,以上都只是傳聞,但1月份三星電子DX事業(yè)群負責人韓鐘熙的一次回應,再次讓外界有了臆想。
彼時,被問到三星并購交易的可能性時,韓鐘熙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模棱兩可的表示可能很快公布好消息,“如果能通過并購交易更快前進,我們會選擇并購而非單打獨斗,零部件或成套產品線都有并購可能性。”
從目前來看,歐洲半導體的重振計劃,尤其是先進制程工藝方面,頗有些進退兩難的境遇。一方面,本土芯片廠商不愿意跟進,另一方面,外部先進工藝晶圓廠商表現(xiàn)出積極意愿的也是寥寥無幾。
此時,我們不禁也發(fā)出一些思考,難道唯有先進制程,才是提升歐洲半導體產能的唯一解嗎?
歐洲半導體如何“止痛”?
歐盟為什么這么著急振興本土半導體產業(yè)?其中最大的“催化劑”就是疫情期間全球“缺芯”事件。歐盟委員會透露,芯片導致汽車、醫(yī)療設備等多領域受損。比如汽車,部分成員國汽車產量去年減少三分之一,一些歐洲消費者不得不等上近一年時間才能買到一輛汽車。
顯然,歐洲半導體本土供應鏈是脆弱的。同時,或許也是因為此次缺芯的最大缺陷是“產能”,因此歐洲將重點放在了晶圓代工上。
只是需要注意,正如半導體分析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Jean-Christophe Eloy所言,面向5nm、2nm等先進制程,歐洲目前還沒有市場。
依據德國智庫SNV發(fā)布的報告《歐洲半導體制造短缺——為何2nm晶圓廠不是好投資?》,在歐洲市場,近50%的產能在180nm及以上節(jié)點,僅有少數芯片公司需要在7nm、5nm等先進制程節(jié)點上設計芯片,而對于先進制程晶圓廠而言,先進制程是他們的主要盈利點。
比如臺積電,僅7nm/5nm收入占到了2021年整體晶圓收入的50%。與此同時,具體到各地區(qū)收入貢獻,北美、亞太、中國、EMA(歐洲、中東和非洲)、日本的占比分別為65%、14%、10%、6%和5%。
可以說,如果將歐洲市場單拎出來,客戶需求度并沒有那么的強。因而對于臺積電來說,特意在歐洲建設先進制程工廠,或許并不是那么得吸引人,何況在歐洲的建廠成本還相對高出15%-20%。
也因此,在大手筆投資建設先進制程晶圓廠之前,歐洲更需要做的,是創(chuàng)造先進制程市場需求。
對此,SNV技術和地緣整治項目主管Jan-Peter Kleinhans也表示,如果歐盟不能通過加強芯片設計生態(tài)系統(tǒng)來創(chuàng)造對尖端晶圓制造的需求,那么投資先進晶圓廠將是徒勞無功,最終只會浪費數百億歐元。
與此同時,雖然歐洲半導體錯過了存儲器、移動芯片、高性能計算芯片等風口,但在工業(yè)半導體、汽車半導體領域,包括功率器件、微控制器、傳感器、射頻技術、半導體設備和汽車芯片等細分賽道可謂佼佼者。
依據Strategy Analytics發(fā)布的《2020年汽車半導體廠商市場份額報告》,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英飛凌、恩智浦、瑞薩、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其中有3家皆來自歐洲,占據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31.6%的份額。
而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從2020年國家聯(lián)盟到如今的芯片法案,這部分傳統(tǒng)優(yōu)勢也幾乎被忽略。但其實,要想提高全球產能比重、避免再發(fā)生“缺芯”影響,Jean-Christophe Eloy提出“汽車制造業(yè)回流”。
“現(xiàn)在歐洲公司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將需要的汽車制造產業(yè)帶回歐洲,所有這些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14nm和28nm制造,都需要回歸歐洲?!彼硎?。
其實,說到對晶圓廠的投資,包括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等在內并沒有減少投資,只是除了專注于工業(yè)、汽車半導體外,近5年內,它們將9成以上的晶圓廠都設立在歐洲之外,非核心產品也是委托給代工廠加工,這也是導致歐洲半導體產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產業(yè)的崛起,汽車半導體也被視為下一個“黃金賽道”,如今不僅僅是傳統(tǒng)汽車半導體企業(yè),以及垂直新創(chuàng)企業(yè),甚至如吉利、長城、上汽等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也通過投資、自研等途徑“跨界造芯”。
對于在汽車半導體領域有著極強優(yōu)勢的歐洲半導體產業(yè)而言,這是一個必然不能錯過的機遇。思考如何利用手中資源打出一手好牌,或許如此著急的大手筆投資先進制程晶圓廠更具備戰(zhàn)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