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電機機座(見圖1)是我校校辦工廠的產(chǎn)品—ZN50C型振動器(獲國家銀質獎產(chǎn)品)的一個主要結構零件,它和端蓋(內裝軸承)、電機定子之間需保持較嚴格的相互位置關系。其中內孔及兩端止口、導向孔的加工是影響產(chǎn)品質量的關鍵工序。過去其加工一直在普通車床上分兩次裝夾完成,勞動強度大,工件作旋轉主運動時離心力大,切屑飛濺嚴重,加工精度和生產(chǎn)效率較低。因此我們設計了一種在普通車床上加工的裝置,使機座內孔、兩端導向孔、止口、端面等表面在工件的一次裝夾中全部加工完成,既便于保證工件的尺寸精度與形位精度,也克服了過去兩次裝夾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本裝置對機床的改造很少,極易恢復車床功能,經(jīng)使用證明,效果很好。
[align=center]圖1 電機機座
1.拉桿 2.主軸 3.前鏜頭 4.鏜刀1 5.鏜刀2 6.滑套1 7.傳動桿 8.滑套2
9.鏜刀5 10.后鏜頭 11.鏜刀7 12.尾架 13.軸承 14.外套筒 15、16.端蓋 17.鏜刀6
18.傳動銷2 19.傳動銷1 20.鏜刀4 21.鏜桿 22.鏜刀[/align]
2 加工裝置設計
電機機座加工裝置分為以下五大部分,如圖1所示。
2.1 前鏜頭
前鏜頭安裝在車床(如C6132)主軸上,安裝一把用來車削機座左端面的鏜刀1,鏜刀用螺釘鎖緊。
2.2 鏜桿
鏜桿安裝在主軸的莫氏錐孔內,并用拉桿拉緊。在鏜桿左端的一刀槽內安裝兩把鏜刀(鏜刀2、鏜刀3),其軸向位置由鏜刀本身尺寸保證,徑向位置由鏜床對刀工具(如圖2)保證,鏜刀1、2、3分別用來鏜削機座左端端面、導向孔和止口。在鏜桿的右端刀槽內,安裝一把用來鏜削機座內孔的鏜刀4,其徑向位置亦由鏜床對刀工具保證。鏜桿右端階梯軸上安裝一傳動用的螺桿和軸套,通過傳動桿把其旋轉主運動傳給后鏜頭。
[align=center]圖2
1.螺釘 2.支架 3.鏜桿 4.螺釘 5.刀頭 6.V形架 7.深度千分尺[/align]
2.3 傳動桿
傳動桿的兩端各裝有一傳動銷,當需要用后鏜頭鏜削機座右端各面時,把傳動桿放入鏜桿與后鏜頭之間,松開螺桿上端螺母,把鏜桿和后鏜頭上的滑套套進傳動桿,旋轉一定角度,傳動銷落在滑套凹槽內,并用螺母鎖緊滑套,把鏜桿的旋轉主運動通過滑套、傳動銷、傳動桿傳給后鏜頭。當工件加工完畢,工件移向左端鏜桿處,滑套滑向原來位置,取出傳動桿,再把工件移向原傳動桿處(傳動桿長度比工件長約5mm),可以在此非常方便地進行工件的裝卸。
2.4 后鏜頭
后鏜頭是通過對車床尾架改造而得。把車床尾架的套筒卸下,安裝上后鏜頭裝置,后鏜頭前端安裝三把鏜刀,分別用來加工機座右端的導向孔、止口和右端面。后端安裝一對向心推力球軸承,并用端蓋密封。安裝后鏜頭時,注意保證后鏜頭軸心線與前鏜頭軸心線的同軸度不大于0.015。
2.5 機座夾具
機座夾具安裝在車床中溜板上(車床原小溜板及刀架卸掉),夾具底座凸緣與所使用的車床配作,切削進給運動由床鞍的移動實現(xiàn)。夾具的具體結構及刀架卸掉),夾具底座凸緣與所使用的車床配作,切削進給運動由床鞍的移動實現(xiàn)。夾具的具體結構依不同的電機機座結構而設計。
3 工件加工過程
1)如圖1所示,在鏜桿與后鏜頭之間安裝好工件,工件向左進給,加工好機座內孔,繼續(xù)向左進給,加工好工件左端導向孔、止口和左端面。
2)停車,安裝好傳動桿。
3)工件向右進給,此時,主軸的旋轉運動通過鏜桿、傳動桿傳給后鏜頭,加工出工件的右端導向孔、止口和右端面。加工完畢后,工件退回鏜桿處。
4)停車,取出傳動桿,工件移至原傳動桿處,卸下已加工好的工件,裝上待加工的工件。
4 鏜床對刀工具
如圖2所示的鏜床對刀工具,可使鏜刀頭方便而精確地定位。使用方法是:將V形架6放在鏜桿3上,用螺釘1將支架2、V形架6固定在鏜桿上。鏜刀頭5的尺寸略微超過所需要的尺寸,然后用深度千分尺7和頂?shù)额^5,迫使刀尖縮至所需要的尺寸位置,用螺釘4鎖緊。
5 加工裝置設計特點
本加工裝置由于改工件旋轉為刀具旋轉,離心力小,切屑易處理,且工件裝卸方便,能確保加工質量,提高生產(chǎn)效率。車床改造簡單,如需恢復車床功能,只要將加工裝置卸下,再安裝車床原件即可,對中小型電機機座的加工很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