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確的測出齒隙寬度,才能通過控制算法有效的消除齒隙間隙。本文總結(jié)了求齒隙寬度的幾種方法:間接測量法,無負載檢測法,負載檢測法。重點介紹了光電編碼器在求齒隙寬度中的應用。
關(guān)鍵詞:車載跟瞄裝置;齒隙;光電編碼器
中圖分類號:TP273 文獻標識碼:A
[align=center]The measure methods of backlash in Tracking Device for Vehicles
Ding Jiaoteng Xu Zunlei Luo Yao
(School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align]
Abstract: Measuring the width of backlash exactly,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width of backlash through the control algorithm.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everal methods for measuring the width of backlash: Indirectly measure, measurement without the load, measurement with the load.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with emphasis of the photo electricity encoder in measuring the width of backlash.
Key words: Tracking Device for Vehicles; backlash; the photoelectricity encoder
1.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車載跟瞄裝置中對動力傳動系統(tǒng)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影響系統(tǒng)控制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動力傳遞過程中廣泛存在著各種非線性。其中,齒隙非線性既是機械傳遞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非線性,同時也是影響系統(tǒng)動態(tài)性能和穩(wěn)態(tài)精度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消除齒隙的影響,除了造成輸出誤差外,系統(tǒng)會因極限環(huán)振蕩或沖擊而降低性能甚至變得不穩(wěn)定,同時齒輪剛性碰撞會產(chǎn)生嚴重的振蕩和噪音。因此,對機械傳動系統(tǒng)中存在的齒隙非線性展開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工程應用價值。
為了分析齒隙非線性系統(tǒng)的特性,只有對齒隙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參數(shù)進行測量,才能通過控制算法來有效的消除齒隙間隙,所以首先精確的測出齒隙寬度非常有必要。本文列舉幾種方法來測量齒隙寬度。
2.間接測量法
利用輸出信號基波分量的滯后角,間接測量動力傳遞系統(tǒng)的齒隙。在目前,采用高精度位移傳感器及較先進的數(shù)采系統(tǒng)精確測出滯后角是容易的。
用非線性系統(tǒng)常用的分析方法——描述函數(shù)法,對齒隙進行分析。在已知的非線性系統(tǒng)的描述函數(shù)中,非線性環(huán)節(jié)的正弦輸入信號為: 輸出信號e(t)=Asinωt是一個非正弦周期信號函數(shù),采用輸出信號的基波分量x[sub]1[/sub](t)近似非線性環(huán)節(jié)的輸出。間隙特性在正弦輸入信號作用下輸出信號基波分量的波形如圖1所示:
[align=center]

圖1 輸入——輸出波形[/align]
根據(jù)文獻[1]得出滯后角為:
這說明滯后角與輸入信號振幅A及系統(tǒng)齒隙C(C=2a)有關(guān)。如果給定一幅值恒定的激勵信號,通過測試手段取得滯后角,即可求解出間隙C。理論上可推導出齒隙C的求解公式,但繁瑣,在實際計算中,可通過計算機采用湊數(shù)法得到齒隙的近似值。
3.無負載檢測法
在沒有輸出測量元件的情況下,得到齒隙寬度的方法[2]。
一種是半靜態(tài)齒隙寬度的測量。先讓電機以正方向運行,在電機速度為零時,電機靜止,然后以反方向運行的一個小力矩脈沖使電機反方向運行,由于該力矩脈沖非常小,因此電機的位移小于齒隙的死區(qū)寬度,所以沒有力矩傳遞到輸出軸上,測量的就是整個角位移,然后逐步增加力矩脈沖的幅值,只要位移量小于齒隙寬度的2 a,則角位移會隨著力矩脈沖的增加而增加,最后由于齒輪開始朝反方向運行,只有當該力矩脈沖剛好傳遞到輸出軸或者負載慣量上,后面幾個力矩脈沖被負載的慣量給吸收了,這樣就可以確定齒隙的寬度了。
一種是動態(tài)測量的方法得到齒隙的寬度[3],利用composer軟件來測量伺服電機系統(tǒng)的階躍響應曲線,實際系統(tǒng)做階躍響應時,出現(xiàn)了速度由高到低的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可以解釋為當電機起動時,主動輪在齒隙運行,當主、從動輪接觸時,發(fā)生碰撞,電機速度衰減,由于減速器中,加上負載有多個齒輪對的存在,可以看到速度由高到低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多次,因此根據(jù)電機速度多個衰減值h和所經(jīng)過的時間段t來近似的估算齒隙的寬度??紤]實際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負載的隨機擾動,通過多次測量和計算,得到多組數(shù)據(jù),取它們的平均值。
4.負載檢測法
傳統(tǒng)的測量方法,運行電機,觀測負載移動的角度,經(jīng)傳動比的折算,近似計算出齒隙寬度,這種方法,齒隙寬度的值與檢測負載變化裝置的精度有關(guān)??梢岳密囕d跟瞄裝置中本身攜帶的激光源,在固定位置捕捉激光移動的距離,再測出固定位置離激光源的距離,就可以粗略測出負載移動的角度,這種方法人為因素大,精度不高。
另外設(shè)計了一種基于光電編碼器的齒隙測量方法,經(jīng)實際檢測具有很高的測量精度。光電編碼器旋轉(zhuǎn)方向由輸入通道A_IN,B_IN的信號識別,它們之間相差的電氣角度為90º。系統(tǒng)選用的增量光電編碼器 ,每轉(zhuǎn)一周編碼器A,B通道分別發(fā)出1000個脈沖,工作電壓為+5V,輸出脈沖高電平為+4V;對輸出脈沖的計數(shù),選用TI公司的TMS320LF2407A DSP作為微處理器。該DSP具有40MIPS的執(zhí)行速度,能滿足系統(tǒng)實時性控制要求;片內(nèi)有高達32K字的FLASH程序存儲器,自帶16路10位A/D轉(zhuǎn)換模塊,一個串行通信接口模塊,兩個正交編碼電路和若干個16位通用定時器[4][5] ,簡化了外圍硬件電路,接口電路如圖2所示。
[align=center]

圖2 光電編碼器接口電路[/align]
首先固定編碼器,并使編碼器旋轉(zhuǎn)軸與負載連接,使得編碼器的輸出脈沖數(shù)與負載的旋轉(zhuǎn)角度相對應。結(jié)構(gòu)模型示意圖如圖(3)所示。
[align=center]

圖(3) 結(jié)構(gòu)模型示意圖[/align]
先讓電機以正方向緩慢減速運動,直到電機速度為零,然后讓電機以反方向緩慢運動,在電機反方向運動的同時啟動DSP,對編碼器輸出脈沖進行計數(shù),電機停止后,通過數(shù)碼管顯示計得的脈沖數(shù),即可以計算得出負載轉(zhuǎn)動角度,經(jīng)傳動比的折算,其與電機轉(zhuǎn)動角度之差即為電機與負載之間的齒隙。實驗所測輸出脈沖數(shù)如表(1)
[align=center]表(1)輸出脈沖數(shù)的所測數(shù)據(jù)

[/align]
從表中可以看到,電機轉(zhuǎn)動10周,輸出脈沖數(shù)為183個,因為實驗中電機軸跟負載軸的傳動比為100,理論輸出脈沖應為200個,跟實際相差17個,所以齒隙寬度應為3.06 。再依次算出電機轉(zhuǎn)動20周—80周的齒隙寬度,分別為2.7[sup]。[/sup],1.8[sup]。[/sup],2.88[sup]。[/sup],3.6[sup]。[/sup],3.96[sup]。[/sup],3.24[sup]。[/sup],2.34[sup]。[/sup],可以認為系統(tǒng)的齒隙寬度為3[sup]。[/sup]。
5.結(jié)束語
本文介紹的幾種測量齒隙寬度的方法,可以根據(jù)實驗條件加以選擇。把光電編碼器測得的齒隙寬度作為參數(shù),運用到光電自動跟蹤算法中,經(jīng)過實際驗證,跟蹤效果良好,有效的消除了齒隙對系統(tǒng)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送非,等。直升機操縱系統(tǒng)間隙測量新方法[J]。測控技術(shù),2006。
[2]Dirk Gebler and Joachim Holtz,Fellow. Identific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Gear Backlash without Output Position Sensor In High-Precision Servo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Vol.2,P662-6
[3]Jeffrey L.stein,Churn-Hway Wang.Estimation of Gear Backlash:Theory and Simulation,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Measurement,and control.1998,Vol. 120(3),P74-82
[4]劉和平,王維俊,江渝,等.TMS320LF240X DSP C語言開發(fā)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
[5]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MS320LF2407A, LF2406A, 2F2403A, DSP datasheet, 2005
作者簡介:丁蛟騰 ,男,1981年生,碩士,研究方向:機電控制,聯(lián)系地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47信箱,郵編710071 電話:1357226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