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機床發(fā)展史

時間:2009-10-14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元前二千多年出現的樹木車床是機床最早的雛形。工作時,腳踏繩索下端的套圈,利用樹枝的彈性使工件由繩索帶動旋轉,手拿貝殼或石片等作為刀具,沿板條移動工具切削工件。

公元前二千多年出現的樹木車床是機床最早的雛形。工作時,腳踏繩索下端的套圈,利用樹枝的彈性使工件由繩索帶動旋轉,手拿貝殼或石片等作為刀具,沿板條移動工具切削工件。中世紀的彈性桿棒車床運用的仍是這一原理。 十五世紀由于制造鐘表和武器的需要,出現了鐘表匠用的螺紋車床和齒輪加工機床,以及水力驅動的炮筒鏜床。1500年左右,意大利人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繪制過車床、鏜床、螺紋加工機床和內圓磨床的構想草圖,其中已有曲柄、飛輪、項尖和軸承等新機構。中國明朝出版的《天工開物》中也載有磨床的結構,用腳踏的方法使鐵盤旋轉,加上沙子和水剖切玉石。 十八世紀的工業(yè)革命推動了機床的發(fā)展。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發(fā)明了較精密的炮筒鏜床。次年,他用這臺炮筒鏜床鏜出的汽缸,滿足了瓦特蒸汽機的要求。為了鏜制更大的汽缸,他又于1776年制造了一臺水輪驅動的汽缸鏜床,促進了蒸汽機的發(fā)展。從此,機床開始用蒸汽機通過天軸驅動。 1797年,英國人莫茲利創(chuàng)制成的車床由絲杠傳動刀架,能實現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這是機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莫茲利也因此被稱為“英國機床工業(yè)之父”。 19世紀,由于紡織、動力、交通運輸機械和軍火生產的推動,各種類型的機床相繼出現。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chuàng)制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惠特尼制成臥式銑床;1876年,美國制成萬能外圓磨床;1835和1897年又先后發(fā)明滾齒機和插齒機。 隨著電動機的發(fā)明,機床開始先采用電動機集中驅動,后又廣泛使用單獨電動機驅動。二十世紀初,為了加工精度更高的工件、夾具和螺紋加工工具,相繼創(chuàng)制出坐標鏜床和螺紋磨床。同時為了適應汽車和軸承等工業(yè)大量生產的需要,又研制出各種自動機床、仿形機床、組合機床和自動生產線。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美國于1952年研制成第一臺數字控制機床;1958年研制成能自動更換刀具,以進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從此,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使機床在驅動方式、控制系統和結構功能等方面都發(fā)生顯著的變革。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wangxinlc.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