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感知動作能力遠勝機器人 工業(yè)4.0仍需以人為中心

時間:2018-09-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人類的感知動作(sensory-motor)系統(tǒng)仍無可取代,在視覺、審美方面的感知能力遠勝機器人,應專注于需要常識、專門技能、敏感度的工作,機器人則處理單調與耗費體力的工作,因此人仍是工業(yè)4.0的中心,而社會行為與同理心是人類與機器人合作無間的關鍵。

【中國傳動網 行業(yè)動態(tài)】 人類的感知動作(sensory-motor)系統(tǒng)仍無可取代,在視覺、審美方面的感知能力遠勝機器人,應專注于需要常識、專門技能、敏感度的工作,機器人則處理單調與耗費體力的工作,因此人仍是工業(yè)4.0的中心,而社會行為與同理心是人類與機器人合作無間的關鍵。

據報導,被視為人工智能(AI)領域全球最大研究機構的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認為工業(yè)4.0對汽車制造商與供應商影響最大,所有德國汽車制造商都致力于將相關技術引進組裝作業(yè),其中博世(Bosch)是運用AI與物聯網(IoT)的先鋒。

認知智能(cognitiveintelligence)的進展,顯示GoogleDeepMind等深度學習系統(tǒng),已能在特定領域勝過人類,自動化應用最具潛力,汽車制造商應會最快采用。

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單純動作,對AI系統(tǒng)卻難如登天,例如快速穿越忙亂、擁擠的購物區(qū)而不與人發(fā)生碰撞,不僅是移動協調的問題,還涉及許多常識、經驗與社會規(guī)范。

DFKI、機電與自動化技術中心(CenterforMechatronicandAutomationTechnology)于2015年創(chuàng)設P4P(Power4Production)創(chuàng)新制造技術中心,聚焦智能連網產品與生產環(huán)境,尤其是汽車制造業(yè)的應用。

其研究議題包括虛實集成(cyber-physical)制造系統(tǒng)、人類與機器人間的通訊、在制品與機器間的通訊,并與BMW、戴姆勒(Daimler)、福斯汽車(Volkswagen)等業(yè)者緊密合作。

工業(yè)4.0可提升工廠的適應性,以符合市場多變的需求,M2M通訊讓傳感器等所有裝置可彼此溝通,每個產品與工具都將內建自我描述信息,可讓新機械立即集成至工廠進行中的生產作業(yè),實現隨插即制(plugandproduce),汽車制造商無需重新配置,即可在單一生產線混合制造不同車款。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wangxinlc.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