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傳統(tǒng)觀念克隆島” 邁向工業(yè)4.0新思維

時間:2016-04-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4.0要服務于生產本身,基礎的精益:提供產品品質與成本的是不能荒廢的,不能有了4.0就不要精益制造了,不能為了4.0而4.0,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看到各種關于4.0的討論都是停留在局部的,靜態(tài)的思維上,把4.0理解為某項技術、方案、某種系統(tǒng)。

哪里有問題?

(1)工業(yè)4.0似乎成了一個必須穿上的衣服,不穿不行?。?/p>

很多公司呢!也希望趕上這個工業(yè)4.0的大潮,所以呢,各種手冊、PPT文檔上都講自己如何與工業(yè)4.0接近,什么4.0的傳感器、4.0的HMI、昨天我剛剛聽到滿足工業(yè)4.0的電纜。

其實,你想沾邊呢!一定要讓自己沾的專業(yè),首先,4.0就不是一個產品概念,你拿著個過去的產品,也沒有像人家4.0標準體系描述的那樣,給產品打上數據標簽,然后可以被IoT網絡訪問,到了云平臺被大數據分析模型分析一下,然后優(yōu)化一下整個生產過程,帶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你都不能像我這樣張口就來的,怎么就敢說你有4.0產品呢?

另一方面,4.0的產品標簽、智能制造體系、語義互操作啥的標準都沒有扯清楚呢,你們就有產品了,這就相當于一個姑娘突然有一天說自己有孩子了,既沒有男朋友,也沒有結婚。

還是過去的產品思維,方案、系統(tǒng)全局的思維仍然是不存在的。

(2)用過去的思維講未來

比如:還在用自動化的產品思維來分析4.0,很多講到4.0就開始說那個柔性的生產系統(tǒng)了,我怎么記得我20年前讀大學的時候,柔性制造就已經在課程里提到了,雖然沒有講過,但是,大致是作為一種未來的技術在預測的,包括這機器人怎么就成了4.0的構成部分了?前幾天,一位機器人業(yè)內的博士發(fā)給我一篇1993年國外關于機器人安全技術的論文,我感慨了一番,國內這幫整天討論4.0的,人家20年前研究的東西你們今天都還沒實現呢!

其實,在很多我聽到的演講中,我發(fā)現,不僅技術角度沒有擺脫過去的思維方式,就像我們去討論制造業(yè)架構一樣,還是過去的那個金字塔,現場層、控制層、管理層…其實,這么多層已將成為過去。

包括在商業(yè)模式上仍然沒有擺脫比較競爭、價值鏈年代的思維,建立各種聯盟,我原本想著Open一點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但是,后來發(fā)現,里面很強的排他性,還是那種傳統(tǒng)的“利益圈子”的思維方式。

(3)工業(yè)4.0未必是通往未來的道路

當然,現在IC已經與4.0開始合作了,我仔細研讀了兔哥、林雪萍女士的文章,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符合我個人對工業(yè)互聯網和4.0比較的判斷,即,美國人可能在未來的產業(yè)發(fā)展上,比德國人更為落地、并且所能涵蓋的范圍更廣,并且,現實就已經有很多投資的項目在運行,像AlphaGo、無人飛機、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家居等等,在200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家提出CPS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涵蓋廣泛的技術方向,而不像德國人僅聚焦在制造業(yè)上。

這是我經常感慨的事情—因為,就創(chuàng)新而言,美國人似乎更為可怕,因為,美國人更擅長顛覆式的創(chuàng)新,就像德國人會把精力放在如何讓發(fā)動機更為高效,而美國人會問“汽車一定要有發(fā)動機嗎?”。

德國人有德國的優(yōu)勢,美國人有美國的擅長,而我們產業(yè)就像中國足球一樣,一會學習匈牙利、一會學習三劍客的荷蘭,過兩天覺得德國似乎更適合自己,然后發(fā)現巴西人拿來了世界杯冠軍,誰想到法國人把巴西又干掉了,然后又被意大利人干掉了…也不知道到底誰厲害,左右搖擺多年,現在覺得還是本土的土鱉比較好了。

人家的路是否適合你,你要仔細想想。

(4)跳不出點上的思考

由于未來的集成會使得數據的互聯成為基礎,但是,4.0要服務于生產本身,基礎的精益—提供產品品質與成本的是不能荒廢的,不能有了4.0就不要精益制造了,不能為了4.0而4.0,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看到各種關于4.0的討論都是停留在局部的,靜態(tài)的思維上,把4.0理解為某項技術、方案、某種系統(tǒng)。

4.0并不是這些,它的目的是讓我們更美好的生活,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但是,傳統(tǒng)的技術、方法遇到了瓶頸,企業(yè)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出比較困難,只有更為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才能贏得未來,為了實現這個更為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人們借助了更為廣泛的數據來對生產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這些可以被借用的技術包括了自動化技術、IoT、AI、虛擬現實,任何可以被納入且可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生產效率、柔性,以及降低成本的技術都可以被采用,這不僅包含了過去的技術融合,也包括新技術的融合,融合—是關鍵,但是,必須基于一個融合的標準體系,這也是4.0和IIC組織在指定的,他們把IEC、ISO、ISA各種組織聯合起來,共同去研究和實現這一目標。

在這一體系尚未形成之前,你千萬不要再說你有4.0產品好嗎?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wangxinlc.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