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并網成本之爭:管理vs補貼

時間:2014-01-1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所謂的風電非并網應用在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yè),也仍然要基于電網的基本支撐,這和風電分散式并網分布式應用并無區(qū)別,更非新鮮事物。顯然,科學地認識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現狀,認識中國風電發(fā)展國情以及風能利用途徑很有必要。

風電之所以能夠成為目前最具競爭力、商業(yè)化程度最高的可再生能源發(fā)電技術,完全得益于風電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所展現出的規(guī)模效益,從而推動技術進步、成本降低、管理完善和產業(yè)快速走向成熟。這也為風電的其他利用形式打下了基礎。

關于風電的成本之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電增加電力系統基礎設施及運行管理成本,二是風電是否享受了過多的補貼。

任何發(fā)電形式,其實都需要電網進行調峰,這是一個系統問題。當風電成為電源之一時,風電并網成本是除風電以外的電力系統設計和運行的額外成本。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結論指出,風電占比達到20%時,因風電所增加的平衡成本約為風電整體銷售價的10%或更低。風電的變化并不與負荷的變化完全一致,這意味著現存系統變量能夠攤配一定的風電變量,也意味著電力系統中這種新變量的介入,并不會恰巧導致總變量或極端變量的增大,因為與極端變量重合的幾率微乎其微。風電在較大的消納區(qū)域內的并網運行成本要比在較小的區(qū)域更低。如果風電遍布整個區(qū)域,那么每臺機組的波動降低而整體的預測能力會提高,這樣就降低了并網的成本??赡苄枰嗟倪\行備用容量,但不一定非要增加新的發(fā)電廠。按照風電占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的經驗,風電場建成后已有備用容量得到了更多的利用,而不需要新增備用電源。就輸電成本而言,并不需要新建單獨輸送風電的通道,但是一些研究發(fā)現,盡管風電輸送通道造價高昂,消費者仍然受益,原因在于風電取代其他發(fā)電方式能夠降低發(fā)電成本。此外,與電力生產成本(如燃料、運行和維護等)及開發(fā)電力所需的資本金相比,電力輸送支出在消費者所有電力支出中的比重,已經微不足道。美國電網協調系統規(guī)劃(JCSP)研究表明,增加的傳輸成本預計將占2024年全部能源銷售額的2%。

再來看看補貼成本的問題。有專家提到風電成本高,這主要體現在風電銷售價格中的補貼部分。對可再生能源電力進行適當補貼,培育其市場生存能力,從而助力能源結構調整并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這是世界各國為占領未來技術制高點所采取的通行做法。隨著學習曲線的下降,補貼水平將逐漸降低直至取消。風電享受補貼后的電價,即全國不同區(qū)域的風電上網電價,與火電電價相比,依然具有明顯的成本效益優(yōu)勢。這是因為我國的銷售電價并未反映出各種電源的全部真實成本。以火電為例,其所享受的隱形補貼是驚人的。煤炭在開采、運輸、燃燒以及污染治理上,每年都在耗費著以萬億來計算的社會成本,而且未來這個成本還會更高。就目前情況看來,霧霾的嚴重程度充分表明,這些成本也遠未計算在內,民眾因為呼吸道疾病所付出的醫(yī)療成本,以及相關城市因環(huán)境惡劣所丟掉的投資,均應算在其中。而開采煤礦所產生的土地環(huán)境破壞、耕地減少、人員傷亡也遠遠未算到煤電成本之中。據美國落基山研究所以及歐洲相關機構研究表明,僅就經濟成本而言,火電成本就是其電價水平的3倍以上,而在綜合各類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成本的情況下,火電成本會高出目前的數十倍。

而國外對于風電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測算表明,各種規(guī)格的風電機組,在發(fā)電的前半年內就可平衡掉從其材料生產到報廢回收整個過程的碳排放,使用中幾乎是零碳排放。成本效益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尤其是在歐洲許多國家已經確立了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標的情況下,我們還用陰謀論思維、還想用零打碎敲的方式去發(fā)展風電,顯然是一種“還未出發(fā)就已失敗”的行為。各國都看到了風電在服務環(huán)保、建設低碳經濟、替代化石能源方面的突出成效,制定出一個高過一個的宏偉目標。我國也將風電列入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范疇加以大力扶持,在已經具備的基礎上,抓住歷史機遇,將我國風電打造成為具有領先世界優(yōu)勢的高端產業(yè)。而這一些都必須有穩(wěn)定的和大規(guī)模的市場作為支撐,也只能以并網型風電為主,其他形式作為有益的補充。

經濟的一體化、網絡化、信息化要求包括能源在內的要素必須高效流動和優(yōu)化配置,從這個意義上講,并網風電符合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原則,仍是未來發(fā)展的主流,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都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真正的風電離網(非并網)應用,到目前為止,還只限于偏遠的電網無法到達的地區(qū),要靠離網應用達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風能的目標恐怕不切實際。所謂的風電非并網應用在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yè),也仍然要基于電網的基本支撐,這和風電分散式并網分布式應用并無區(qū)別,更非新鮮事物。顯然,科學地認識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現狀,認識中國風電發(fā)展國情以及風能利用途徑很有必要。在認識提高后,針對利益糾葛,各方專家也應該站在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上思考可再生能源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這樣我們才能切實轉變發(fā)展模式、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wangxinlc.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