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工與風結緣,可以追溯到11年前。2002年,當時的西部重工前身酒鋼機制公司為潔源電力公司生產制造過風力塔架,雖然技術不是特別成熟和完善,但也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經驗。
抓住機遇圖發(fā)展
進入“十一五”,西部重工遇到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2006年,《關于加快振興甘肅裝備制造業(yè)的意見》出臺,明確提出甘肅裝備制造業(yè)發(fā)展的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2008年,甘肅繪就打造“陸上三峽”的戰(zhàn)略構想藍圖;2009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工建設……
在一系列利好消息的鼓舞下,西部重工開始把著眼點放在產品結構調整和外部市場拓展上。看準河西走廊廣闊的風電產業(yè)前景,西部重工聞風而動,意欲構筑與冶金裝備制造并駕齊驅的風電裝備板塊。
2007年5月,西部重工在素有“世界風庫”之稱的瓜州開工建設瓜州長城電力公司,僅用4個月時間就基本完成基建項目施工。同年10月,具備了生產風電塔架的能力,并成功中標,簽訂風力發(fā)電塔架制造的第一單合同,由此拉開了西部重工進軍風電裝備制造市場的序幕,創(chuàng)造了當年立項、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和當年出產品的記錄。瓜州長城電力公司投產一年后即為西部重工帶來銷售收入1.25億元,兩年過后,便收回1200萬元的投資。
2009年3月,總投資1.5億元的酒泉天成風電項目破土動工,成為西部重工第二家風電子公司。其設備的大型化、精密化、數(shù)控化、集群化在西北地區(qū)名列前茅,生產范圍從塔筒擴大到風機配套主機輪轂、機架、底座、定子主軸、傳動軸。建設當年,該廠產值就達到6345萬元。
回首“十一五”,發(fā)展風電裝備新能源產業(yè)為西部重工帶來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09年,西部重工風電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8億元,成為其絕對的支柱產業(yè)之一,擺脫了依靠冶金裝備制造“吃飯”的單一格局。2010年,西部重工風電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25億,這一數(shù)字接近西部重工當年總銷售收入的一半。
鍥而不舍尋良機
2011年起,我國風電行業(yè)脫網事故頻發(fā)、風機質量下滑、風電企業(yè)利潤下降。為了控制風電建設速度,國家能源局連發(fā)兩道通知,整肅號稱“陸上三峽”的酒泉風電基地。由于西北地區(qū)遠離電網負荷中心,無法完全就地消納能源,并且受風電并網容量限制,風電并網的壓力巨大,棄風限電問題嚴重,這一瓶頸問題使西北地區(qū)風電裝備制造產業(yè)的發(fā)展放緩了速度。以西北風電市場為主要份額的西部重工也不例外地進入了低谷期。
2011年年初至9月底,西部重工銷售塔架200套左右,其中101套的訂單都是2010年延續(xù)下來的,新產生的塔筒訂單只有80多套,將全部運往甘肅省外。而在過去的幾年,僅在酒泉地區(qū),西部重工每年都能獲得200套左右的塔筒訂單。
2012年,風機價格繼續(xù)下跌,需求不振,裝機容量進一步下降,所有風電產業(yè)鏈上的企業(yè)都經歷了痛苦的去產能過程,行業(yè)形勢跌入歷年低谷。西部重工2012年初跟蹤的酒泉風電二期300萬千瓦項目至年底仍未開工,風電訂單不足,造成兩家風電子公司前4個月處于停產狀態(tài),下半年因生產任務不均衡,無法實現(xiàn)連續(xù)滿負荷生產,導致生產效率不能充分發(fā)揮,全年只完成了2.86億元的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34.34%,與計劃差距較大。
行業(yè)休整期也正是開展人員培訓、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fā)的時機。在西北風電裝備制造業(yè)的低谷期,西部重工組織技術人員潛心于產品開發(fā)試制,2011—2012年,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西部重工立項開發(fā)的風電輪轂項目試制成功,并接下10件東汽1.5兆瓦輪轂制造訂單。2012年5月份,公司決定成立風電經營部,全力以赴拓展外部風電市場,在風電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奮力承攬風電塔筒訂單184套,致使兩個風電子公司出現(xiàn)了新的轉機。
2012年10月18日,西部重工舉行風電輪轂機架項目首批產品交貨儀式。東汽1.5兆瓦輪轂、1.5兆瓦機架和華銳3.0兆瓦機艙框架、偏航制動盤、陸地型風機維修吊車等產品的發(fā)車,標志著西部重工風電輪轂機架項目已具備批量生產能力,也標志著西部重工向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復蘇在望練內功
進入2013年,西部重工一季度經營總結報表顯示,旗下兩家風電子公司處于虧損狀態(tài),風電產品產量幾乎為零,在另一支柱產業(yè)——冶金裝備制造板塊十分不景氣的局面下,這種境況著實讓人為西部重工捏著一把汗。
今年年初,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確定全年風電新增裝機達到18GW,新增裝機同比增長38.5%。風電項目審批權下放、并網接入瓶頸改善、全國風機招標量大增等利好政策的出臺為風電行業(yè)注入“強心劑”。同時,國家能源局集中批復了第三批總計28.73GW的風電項目,上半年總計招標近8GW,同比增長幅度高達80%。從批復和招標規(guī)模看,風電行業(yè)正步入復蘇甚至上升通道。
2013年5月20日,酒泉二期300萬千瓦項目“千呼萬喚始出來”。為確保大規(guī)模風電并網后甘肅電網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確保酒泉風電基地可靠、高效運作,甘肅電力用近一年的時間對風電二期送出及消納的課題進行研究,確定風電送出及消納的策略和方案。在河西走廊風電設備制造企業(yè)的翹首期盼中,風電接網配套330千伏送電線路工程建設終于正式開工,這標志著“陸上三峽”工程建設再次提速。
5月份,西部重工風電產品制造進入了2013年的黃金生產期。6—10月份,瓜州長城電力公司和酒泉天成風電公司生產組織一路高歌,接連突破月產最高紀錄,產能得到充分釋放,達到月產7500噸,達到并超過設計產能。1—10月風電產品共完成產量4萬多噸,獲取訂單3.8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1%,增加9422萬元。2013年預計完成風電產品訂單合同5.4億元,同比增加3.05億元,漲幅達到了129%;預計實現(xiàn)銷售收入3.8億元。尤其是來自哈密、吐魯番等地的新疆市場訂單量在2013年顯得格外紅火。同時在甘肅省內的市場主要以瓜州、民勤、定西、金昌、天水地區(qū)為主,針對甘肅華電、酒泉華能、華能華家?guī)X、中廣核、三峽新能源等5家業(yè)主方進行重點跟蹤。
2013年甘肅和新疆地區(qū)裝機容量約為340萬千瓦,西部重工完成了裝機70萬千瓦項目的塔筒,占據了甘肅和新疆地區(qū)20.58%的市場份額。產能的釋放也為承攬2014年風電產品訂單奠定了基礎。
除塔筒之外,風電輪轂的生產和塔筒門框的成功研發(fā)也將為西部重工的風電產業(yè)“錦上添花”。2013年9月,通過不斷鞏固和拓展風電市場,公司成功承接了33套東汽1.5兆瓦輪轂生產訂單。經過近兩個半月的鑄造生產,目前已全部完成澆鑄工作,毛坯合格率達到97%以上,外觀質量和產品質量得到了客戶的一致認可,這標志著西部重工風電輪轂產品的鑄造水平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完全具備批量鑄造生產的制造能力。
2013年,西部重工在風電產品制造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成功研發(fā)制造了1.5兆瓦—3.0兆瓦風電塔筒門框,不但有效降低了采購成本,而且提升了風電塔筒的保供周期,并形成了具備年產3000套塔筒門框生產的制造能力。與此同時,還與華銳風電積極聯(lián)系,確保了機艙框架、偏航制動盤、塔筒維修單梁吊車訂單的延續(xù)生產。
目前,西部重工風電裝備產量占據了整個西北風電裝備市場份額的15%以上,挑起了西北“陸上三峽”的大梁。它意味著截至目前,西部重工已累計向西北風電裝備市場輸送1300多套風機塔架產品,銷量躍居西北風電裝備制造企業(yè)第一;它還意味著酒鋼以年產風電輪轂、底座、支架等風電機械基礎件2萬噸和1.5兆瓦級塔筒700套的生產規(guī)模,成為西北地區(qū)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yè)。風電裝備制造板塊也真正成為西部重工在冶金行業(yè)低迷時期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
裝備制造再起航
在經歷了2年的行業(yè)低迷之后,2013年風電行業(yè)見底回暖趨勢逐漸明顯。目前三批“十二五”擬核準項目超過80GW,開工潛力充足,訂單荒狀況將有好轉。國家能源局年初規(guī)劃2013年風電新增裝機18GW,實現(xiàn)正向增長的概率較大。預計新增裝機增長率將在10%—35%,今年消納問題可適當緩解,風電利用小時數(shù)有望小幅回升,2—3年后將恢復至2000小時。
因此,西部重工將在2013年風電裝備制造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基礎上,加強自主管理,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生產工藝流程,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深入開展降本增效工作,實施流水線作業(yè),使風電產品月產能穩(wěn)定在7500噸以上,力爭“十二五”末完成塔筒產量8.5萬噸、輪轂和機架等配套產品200套的生產目標,實現(xiàn)銷售收入6億元。“酒鋼西重”裝備制造將再起航!